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中国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心理因素。由于汉语和英语在文化、词汇、发音与拼写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学习者经常会经历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模糊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并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它能决定学习者的语言过滤能力,语言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并能影响学习成效。因此,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程度的模糊容忍度以便吸收和处理大量的外语信息。既作为个性特征,又作为个体的认知风格,模糊容忍度自然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并且对外语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1949年,模糊容忍度这一概念首次被Frenkel-Brunswik在心理学界提出。后来,一些语言学家把模糊容忍度引入到了二语习得领域。目前,模糊容忍度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及学者的重视。学习策略也在语言学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尽管,关于影响学习策略使用因素的研究为数不少,但对模糊容忍与语言学习策略使用二者关系的研究未能引起研究者们的充分重视。虽然一些国外学者已对个性与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国内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中国学生的模糊容忍水平与其学习策略的使用关系进行详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基于理论基础和数据分析,本文旨在探讨初中生英语模糊容忍度与学习策略使用之间的关系。作者主要研究了以下四个问题:(1)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总体的模糊容忍水平如何?(2)初中生使用各个学习策略的频率如何?(3)高低模糊容忍度学生在各个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是否存在差异性?(4)模糊容忍度与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否存在相关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研究了256名初二学生,分别来自于烟台地区的两所中学,烟台二中和蓬莱实验中学。并且,本文采用了两种问卷,分别是Ely (1995)的模糊容忍水平调查问卷(SLTAS)和Oxford(1990)的学习策略调查问卷(SILL)。整个研究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采用描述分析的方法分别探讨受试者的模糊容忍度水平与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其次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分析高低模糊容忍度学生在学习策略使用情况中的差异;最后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探讨模糊容忍度与学习策略的使用是否具有相关性。本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对这些定量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总体来说,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表现出中等程度的模糊容忍水平,并且,大部分学生的模糊容忍度呈现中等偏上的水平。其次,初中生在各个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均为中等水平。再次,学生模糊容忍度的高低影响他们学习策略的选择。最后,模糊容忍度与学习策略的使用上存在正相关关系。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论述了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最后指明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