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和添加牛磺酸及投喂策略对翘嘴鲌幼鱼的影响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tso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共设计了2个试验,分别探讨了饲料中豆粕替代鱼粉及添加牛磺酸对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幼鱼生长性能、体成分、血清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影响及投喂策略对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及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为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和添加牛磺酸及其交互作用对翘嘴鲌幼鱼生长等指标的影响,试验设计豆粕替代鱼粉水平为0.00%、20.00%、35.00%、50.00%,牛磺酸水平为0.00%、1.00%,采用4×2双因素试验,配置了D1~D8共8个等氮(45.43%±0.80%)、等脂(9.2%±0.44%)的饲料处理组(每组3个平行,共24个网箱,每箱30尾鱼)。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豆粕及牛磺酸对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随豆粕替代比例的增加,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提高(P<0.05);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牛磺酸显著降低了粗脂肪含量(P<0.05);AST、ALT、AKP活性及TG、TC、HDL-C、LDL-C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豆粕替代鱼粉比例及牛磺酸对肥满度(CF)、IPF、脏体比(VSI)、AST、AKP活性及TG、TC、HDL-C、LDL-C含量具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综合各项指标,本试验条件下推荐翘嘴鲌幼鱼的豆粕替代鱼粉比例是35%;添加1%牛磺酸可以改善鱼体生长性能。2、设置了2个单因素试验研究了4种投喂频率(F1组,1次/d;F2组,2次/d;F3组,3次/d;F4组,4次/d)及4种投喂水平(S1组,100%饱食;S2组,85%饱食;S3组,70%饱食;S4组,55%饱食)对翘嘴鲌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养殖试验在池塘网箱中进行。结果表明:翘嘴鲌幼鱼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F1组显著大于F3、F4组(P<0.05);摄食率、饲料系数随投喂频率的增大而显著增大(P<0.05)。翘嘴鲌幼鱼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均随投喂水平的降低而显著减小(P<0.05),S1组显著大于S2、S3、S4组(P<0.05)。投喂频率对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及肝胰脏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均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水平对肠道和肝胰脏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活性有显著性影响(P<0.05),均在S4组有最大值,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特定生长率作为衡量标准,翘嘴鲌幼鱼(1.34±0.03 g)适宜的投喂频率为1次/d,投喂水平为100%饱食投喂。
其他文献
本研究的目的是筛选杀灭鱼体寄生虫的杀虫植物,通过比较18种杀虫植物对草鱼锚头鳋无节幼体的毒性试验结果,筛选出有效杀虫植物的有效杀虫活性部位。 试验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
经典海洋食物链中,浮游植物被认为是最主要的生产者,而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在海洋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微型浮游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和物质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
张网渔具因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渔获物新鲜程度好、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而成为山东省日照至烟台近岸海域群众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之一。但是张网作业也存在着严重损害鱼类
封闭或半封闭工厂化循环水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是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它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切断病害传播、提高养殖产量,被誉为养殖业的一次技术革命。大菱鲆工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吕四海区的三种重要的水产贝类:文蛤(Meretrix meretrix)、青蛤(Cyclina sinensis)和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
牙鲆早期发育经历一个典型的变态过程,其身体从两侧对称变成两侧不对称,外形上最大的变化是右眼移到身体的左侧。同时,其背鳍、骨骼肌、胃腺、红细胞等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