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临床研究部分:该部分研究拟通过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针刺及其他因素对患者复苏成功率(ROSC率)、ROSC后24小时存活率的影响。2.基础研究部分:该部分研究拟通过建立大鼠心肺复苏模型,探讨电针针刺百会穴对大鼠心脏骤停模型白介素-6的影响,探究电针针刺对心脏骤停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该部分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心脏骤停后进行标准心肺复苏或进行标准心肺复苏及针刺治疗的患者。病例来源为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中医院急诊科收治的院外、急诊留观区、急诊门诊、EICU发生心脏骤停的150例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住院号(门诊号)、心脏骤停时间等人口学资料;心脏骤停的病因(心源性、非心源性);基础疾病,即既往有无冠心病史、高血压病史、脑血管病史及糖尿病史;初始心律(可电击心律,不可电击心律);人工循环方式(徒手按压、机械按压)、肾上腺素用量、针刺与否、ROSC与否、ROSC维持时间。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或确切概率法探讨针刺及其他因素对患者复苏成功率(ROSC率)、ROSC后24小时存活率的影响。2.基础研究部分:该部分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法。在制备大鼠心肺复苏模型前,将30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心肺复苏组(对照组)、心肺复苏并电针组(电针组)。每组又分成ROSC后6h、24h、72h亚组。大鼠心脏骤停模型制备成功后,对照组行心肺复苏,ROSC后不予干预。电针组在对照组操作的基础上加电针干预,具体为:复苏成功后予电针刺激百会穴。根据分组,分别在ROSC后6h、24h、72h,开腹采下腔静脉血液标本,静置后置于离心机中离心(3500tpm)20min,分离血清,存于-80℃冰箱中。完成所有动物标本采集后,依照试剂盒操作书说明检测白介素-6,记录所得数据,运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分析探讨电针针刺对白介素-6水平的影响。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针刺组ROSC率高于非针刺组,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ROSC持续时间≥24h的比例高于非针刺组,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骤停病因可能是ROSC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其余的因素对ROSC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纳入研究的因素,对ROSC维持时间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基础研究部分:电针组白介素-6水平比对照组低,但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上看,6h、24h、72h三个不同时间点,电针组白介素6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而且电针组每个亚组白介素6的水平似乎有随着时间延长逐步下降的趋势;对照组的白介素6水平似乎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但在不同的时间点,电针组和对照组白介素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治疗可能对患者心脏骤停患者的预后有影响,但本研究中没有显示统计学意义(P>0.05)。2.导致患者心脏骤停的病因中,心脏原因患者ROSC率较非心脏原因患者相对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电针可能降低大鼠心脏骤停后白介素-6的水平,改善炎症反应,这一作用可能由于时间的延长而扩大,但在本研究中其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