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组链球菌(group A streptococcus,GAS)即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能引起很多种疾病,包括猩红热、毒素休克样综合征、风湿热及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其中链球菌引起的急性肾小球肾炎(acute glomerulonephritis,AGN),即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cute poststreptococcal glomerulonephritis,APSGN)作为儿童肾炎中最常见的一种,在世界范围内仍具有广泛的流行。近年在中国报道多起APSGN的暴发,但尚未掌握我国致肾炎链球菌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其基因背景。2005年11月,贵州省黔东南州的榕江县和雷山县分别报告了在中小学中发生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疫情。疫情覆盖面积较大,涉及到贵州省2县、11个乡镇的中小学,病例以小学生为主(92%),共报告了62例,死亡2例,引起家长的恐慌情绪,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11月14日国家CDC派专家组赴贵州进行了疫情的控制和调查工作,初步判断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为了进一步确认本次疾病暴发的原因,国家疾控中心又派了调查组于2005年12月1日深入开展了调查,8所学校中共有629名学生接受基本情况的调查(包括临床症状问诊、尿液检测和血压测量),从中采集368份咽拭子,以进行病原学研究,确定暴发菌株。本研究利用常用的GAS基因分型方法包括M蛋白基因(emm)序列分型、血清混浊因子基因序列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Electrophoresis,PFGE)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等,对68株分离于368份咽拭子的GAS菌株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共鉴定出11种emm型。通过比较2个县、不同学校(高发学校、散发学校、正常学校)、不同人群(AGN患者与健康携带者)的emm.型分布,确定了两种暴发菌型,即emm60.1型和emm63.0型,发现两个县的AGN′暴发分别由不同emm型引起。另外,对两种emm型菌株进行PFGE、MLST、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基因携带谱及抗生素耐药性分析等研究,进一步确定暴发菌株并了解菌株特征。PFGE结果显示两种emm型菌株分别具有相同或紧密相关的基因背景,通过MLST分析,将两种暴发菌株分别鉴定为ST53型和ST426型。对两种暴发菌株进行了Sag基因携带谱研究,共扩增7个毒力基因,包括3个染色体基因(speB,speG,smeZ)和4个位于移动元件的基因(speA,speC,speH,speI)。发现emm60.1型菌株只携带speB基因。13株emm63.0型菌株中,三个染色体Sag基因全部呈阳性,12株携带speA和speC基因,有一株只有speC基因呈阳性。68株GA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暴发菌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为100%,而非暴发菌株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3.6%和90.9%。本研究应用多种基因分型方法对68株AGN暴发相关GAS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在两个相互毗邻的榕江县和雷山县发生的AGN暴发是由不同的GAS菌株引起,分别为emm60.1和emm63.0型菌株,并且首次报道M63型GAS为致肾炎性菌株。该两种暴发菌株均为混浊因子阳性菌株,这与国外的参照菌株背景相一致。两种暴发菌株的超抗原基因携带谱不同。抗生素耐药分析发现当地流行红霉素耐药菌株,应引起医疗部门的重视,加强对健康人群的耐药监测,获得真实的耐药情况,以指导当地临床医师正确使用抗生素,对于有效抑制人群中GAS的流行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