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次公开发行抑价(IPO Underpricing)是全球新股发行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目前国际金融学界最具有迷惑性的难题之一。中国IPO抑价现象严重,而随着中国企业改制工作的深入发展和证券市场的日趋成熟,发行股票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过高的IPO抑价使得企业融资额大大减少,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使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和融资功能大大降低。因此,对我国IPO抑价现象进行研究,找出影响我国IPO抑价的重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从不同的理论和实证视角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说:信息不对称理论假说、信号传递理论假说、投机—泡沫理论假说和市场氛围假说等等。这些研究都是以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的,而像我国这样发展时间较短、不很成熟的证券市场为对象的研究不是很多。现急需解决的课题是,如何结合中国IPO市场实际,借鉴国外新股发行理论来完善我国新股的市场化改革,以适应世界证券市场的竞争。本文首先对国外有关IPO抑价研究的理论模型和中国股市IPO抑价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了较细致的回顾和评述,对研究我国IPO抑价原因奠定了理论基础;然后以股权分置改革为界限,利用SPSS和Excel应用工具,对所选取的141家新股发行时抑价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IPO抑价水平都很高,并波动幅度较大;股权分置改革前影响发行抑价的主要因素为上市首日换手率和每股收益;股权分置改革后发行价格、发行中签率、发行前每股净资产、上市首日换手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对IPO时抑价水平都有较显著的相关性。我们应不断推进证券发行制度改革,优化机构投资者、完善信息披露,努力将中国IPO抑价水平接近发达国家的低抑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