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开始,美国的经济发展陷入了严重的停滞和倒退循环当中,为了刺激国内经济能够走出危机,美联储采用了危机时期才会采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通过前后四轮相当于是“直升机撒钱”一般的操作手段进行了货币扩张政策的推行,通过购买国债和企业金融机构手中具有价值的中长期债券等方式不断增加基础货币供给量,向市场和金融机构注入大量流动性资本。量化宽松政策是央行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失效时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与法定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三大常用工具存在差异化,相比较而言更为类似于公开市场操作手段。量化宽松基本上是央行单向持续买入债券采用创新货币政策工具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抵押融资,持续为市场输入流动性。四轮QE的施行的确取得了遏制美国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作用,但溢出效应也不容忽视。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采取如此巨大规模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主导了本国货币贬值的同时也间接地向与其经济相关的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诸多国家输出通货膨胀压力并推高某些投资过热产业的资产价格泡沫。影响其他国家的正常对外贸易,通过汇率和资本流动压力降低新兴经济体制定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推高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和各类初级原材料价格,对全球范围内经济体协调应对金融危机的机制产生不利影响等。尤其是对作为新兴经济体代表的中国的冲击更加强烈,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验证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是否会影响我国国内物价水平,并具体说明量化宽松政策是通过哪些渠道对我国的通货膨胀产生溢出效应。由于美国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并且长期把国内利率保持在0~0.25%的超低水平。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因此,量化宽松政策的推行使得大量的游资需要寻找出口,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将成为这些国际短期资本的目标。在美联储的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随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扩张,中国的外汇储备量也在持续的大幅增长。大量流入的国际资本会增加我国的外汇占款导致央行的基础货币投放量的增加,货币的投放数量也是推高国内物价的重要原因。同时,美联储推行的弱势美元政策也将会导致美元币值的下降,进而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也将上升,在生产和建设的进口需求逐渐增强的情况下,成本的上涨将形成PPI对CPI的压力输入性通胀压力也会水涨船高。经过四轮的量化宽松政策推行,美国的经济有利明显的复苏。退出QE的呼声也此起彼伏,但任何一项政策的实行都有其必然性,抛开化宽松政策的溢出效应而言,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经济危机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金融危机期间起到了稳定金融市场,提高流动性、减缓经济衰退的积极作用,都为伯南克等人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佐证,并对相机抉择理论在货币政策的选择和实践上提供了试验性的经验。也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对量化宽松政策和通货膨胀的理论性研究是本文的基础和重点部分。笔者希望通过对量化宽松政策的理论框架、政策实践、政策效果、溢出效应、传导机制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和归纳,为我国可能遇到的类似因为外国货币政策溢出效应而推高通胀水平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