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新创举,其重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政策实际实施过程中却也存在不少问题。对“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研究,事实上应该是一项与历史密切相关的研究。当前学界大多将此问题从历史范畴中分离出来,只停留在微观具体措施层面对这些问题进行非历史的静态的分析,虽然静态分析对研究者准确掌握某一时间横截面的情况有非常大的帮助,但这种方法在面对“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这样一个可能与地方历史、文化、地理相关联的范畴进行研究时,显然是无力的。
对农村的现代化变革研究和对青年的成长问题研究并不是孤立无联系的。如果能够借助历史分析法,把握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就会让对农村研究或对青年成长研究具有更加纵深的学术视野,有助于研究成果的提升。只有建立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放在大视角下看待“大学生村官”问题,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过程中寻求问题的根源,才能走出“就事论事”的误区,真正把握青年成长问题。
首先,中国的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过程,农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农村变革是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在由传统向现代变革的过程中,农村的现代化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广大的农村腹地仍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下,现代化既需要现代工商业的推进,同时又需要农村社会基础变革的背景。否则,不仅不能实现以城市为代表的现代化健康发展,而且达不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目标。
其次,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过程中,农民逐步从自然经济控制的状况下解放了出来,农村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但由于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还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刚刚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农民,本身还带有浓厚的“乡土性”和传统的印记,这些农村传统精英在传统向现代过渡过程中往往存在着其局限性。因此农村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离不开新时代的带头人,而青年大学生所具备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正符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同时,青年大学生的成长除了智力因素,更关键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客观实践。青年在农村的生活与历练过程,正是非智力因素影响青年成长的体现。从这一角度认识青年成长,对认识村官制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大学生选聘当“村官”正像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农村的实践磨练造就了后来的一批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而新农村建设又呼唤新一代大学生到农村去。从历史的大视角看无论大学生抱有何种目的走进农村,在农村的生活经历都将成为其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的成长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官”制度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历史的统一。
最后,聚焦到“大学生村官”制度这一具体政策。工具理性已使人对象化、客体化,人不再是主体也不再是目的而成为手段。当前的青年大学生们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相当程度上已经陷入到了工具理性的困惑。尤其是面对“村官”问题时大学生的态度,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在大学生村官问题上更应该强调价值理性的引导,从而走出工具理性的支配。将大学生村官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上升到思想层面进行研究,从大学生对“村官”的认知变化角度剖析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借鉴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无论是价值澄清理论、还是知觉理论,都具有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由传统向现代不断变革的过程,农村的现代化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青年人承担着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任务,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们需要走出校门,下到基层,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理论结合实际。广大农村是大学生施展才华,锻炼自身的最佳天地。大学生在农村从村官做起,可以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追求,并能为新农村建设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自己的优势。因此,“大学生村官”制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举措,需要人们重视它的效能,重视大学生村官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