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土坡耕地夏玉米水分利用特征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z1970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气候变化及人口的不断增加,农业用水供需矛盾日益增加。紫色土土层浅薄,降雨季节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洪涝频发,水分为紫色土坡耕地作物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粮食产区,紫色土区作物对不同水分条件的水分利用特征还未得到系统研究。本论文利用涡度相关系统研究了2014-2018年期间农田生态系统蒸散发和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规律,在对比分析夏玉米和冬小麦农田耗水特征的基础上,选择易受季节性干旱影响的玉米季进行深入研究。依托长期定位试验(>10年),结合氢氧同位素方法并同步观测生理形态因子,研究了不同土壤环境条件下(不同土层厚度:20cm、40cm、60cm、80cm、100cm;不同有机物料还田状况:秸秆不还田、秸秆还田30%、50%、100%、秸秆焚烧还田)夏玉米不同物候期不同水分状况下的水分利用来源动态和适应特征,来揭示主要作物夏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本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紫色土坡耕地农田生态系统蒸散发日变化规律呈白天高、夜晚低的单峰型趋势,最大值均在14:00前后出现;一年中8月日蒸散发量最高(日峰值0.454 mm?h-1),1月最低(日峰值0.089 mm?h-1);夏玉米生长旺盛期蒸散发最大,且日间变化幅度最大,日峰值在0.4 mm?h-1左右。叶面积指数、净辐射、空气及土壤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夏玉米农田蒸散发的环境因子。蒸散发与净辐射、空气温度、土壤温度、饱和水汽压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2)水分利用效率在9:00—17:00期间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全年峰值为19.7 mg?g-1;夏玉米生长盛期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其他生长期,日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夏玉米季为6.77 mg?g-1。叶面积指数、CO2通量为影响水分利用效率的主要因子,其次为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等水分条件。年际差异分析结果证实紫色土坡耕地夏季玉米生长盛期的水分利用效率对降雨响应更为敏感;(3)区域大气降水稳定氢氧同位素特征呈现一定的贫化特征。2020年全年降水主要集中在雨季,大气降水中δD的值介于-36.31‰~-105.62‰之间;δ18O介于-6.33~-15.30‰之间。研究区拟合大气降水线为δD=7.13δ18O+8.46(R~2=0.97,P<0.01)。土壤束缚水样品δ18O和δD值拟合方程为δD=6.62δ18O-18.63(R~2=0.85,P<0.01),证明土壤束缚水经历了较明显的蒸发过程;深层土壤稳定氢氧同位素在长时间尺度上保持相对稳定,浅层土壤水分受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发生了同位素富集效应;(4)不同土层厚度夏玉米水分利用特征存在差异。60cm以上土层厚度土壤含水量受干旱时间影响的波动较小且土壤储水量较高,土壤水蓄持能力较强,0-40cm土层厚度土壤水分蓄持能力较弱。土层厚度<40cm时,δ18O在干旱天数的影响波动较大。基于氢氧同位素示踪技术的Iso Source模型分析发现,土壤浅薄(0-40cm厚度)处理下夏玉米更依赖于底层土壤水分,土壤厚度>60cm时,夏玉米对各层水源的利用较为平均;各生长阶段浅薄土壤(20cm、40cm厚度)处理夏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面积、株高都小于较深土壤厚度夏玉米,比叶面积、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规律则相反,说明浅薄土壤夏玉米可用水源较少,自身的调节作用使其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增强水分的利用能力。(5)不同秸秆还田量夏玉米水分利用特征存在差异。还田量为50%时,土壤含水量受干旱时间影响的波动较小且土壤储水量较高,土壤的蓄水和持水能力较强。无秸秆还田处理同位素随降水影响的波动较大。降雨后7天秸秆还田50%、30%及无秸秆还田处理夏玉米对各土层水源的利用率较为平均,对雨水及表层土壤水分利用率较低;秸秆还田100%和秸秆焚烧处理夏玉米对底层(40-60cm)土壤水分的利用率较高。降雨后1-2天雨水为各处理夏玉米主要水源之一;当秸秆还田量为50%时,无论叶片净光合速率还是蒸腾速率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对照及秸秆焚烧还田处理株高较其他处理低,说明合理50%秸秆还田量处理可有效分解上茬秸秆,在提高土壤有机质的同时保持较好的土壤结构和持水能力,有利于作物应对干旱胁迫环境。综上所述,紫色土坡耕地蒸散发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夏玉米生长盛期的水分利用效率对降雨响应更为敏感。选取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土壤厚度及长期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夏玉米水分利用特征具有显著影响。浅薄土壤水分蓄持能力较弱,夏玉米通过利用底层土壤水分,并降低蒸腾速率、提高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及比叶面积来减少水分的散失,但仍具有较低的叶面积及株高,不能有效保证作物正常生长。相较其他处理,50%秸秆还田既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还可改善土壤持水能力。据此可知,土壤厚度大于60cm、秸秆还田量为50%时夏玉米作物具有较高的抗旱潜力。因此实际生产中,利用工程措施增厚土层并配合长期秸秆50%还田措施可以促进紫色土区坡耕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其他文献
灌注CT是一种功能性成像,现在被普遍用于中风症状的诊断。由于CT较少的断层成像图和影像组到介入组较长的运输时间,为了保证病人的最佳治疗时间,将灌注功能从传统CT迁移到C型臂CBCT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但是迁移后的灌注功能面临两个新问题,一是时间采样问题,二是时间分辨率问题,两者皆是C型臂较慢的扫描速度导致的,会导致成像结果的偏差以及灌注参数的计算误差。此外,由于动态扫描剂量较大,而直接使用低剂量成像
长江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占有重要战略地位,其中上游地区是长江径流的主要来源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开发基地,对于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综合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长江上游地区的气温、降水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长治”、“天保”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改变了流域下垫面环境;上游地区水电开发强度的加大,也影响流域天然水文循环过程,这些都使得区域径流、输沙过程发生变化。因此,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挑选遗传风险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遗传风险信息的抽取,因此,自动化分类遗传风险文献并抽取遗传风险关系是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遗传风险研究文献散落在海量生物医学文献中,且医学文献的专业度高,需要专业的研究人员才能分辨;同时遗传风险关系在医学文本中有论元分散、多位点共存的问题存在,给现有的遗传风险信息抽取带来很大的挑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研究了基于医学文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是一种不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Single-stranded,non-segmented,negative-sense RNA viruses,NNSVs),属于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Mononegavirales),肺炎病毒科(Pneumoviridae)。RNA在有效地折叠到特定结构和在结构构象之间转换方面面临
学位
防治工程作为泥石流灾害治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总体上可分为岩土防治工程和生态防治工程两大类。目前泥石流灾害的防治主要以岩土工程措施为主、生态工程措施为辅,忽略了生态防治工程在泥石流治理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而导致工程措施的治理效果深受工程寿命影响,影响效益的持续发挥,且对二者综合作用的探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主要对岩土防治工程、生态防治工程以及二者综合作用的治理效果展开深入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深度学习技术应用于医学影像的诊断中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场景。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是一种无损伤、高分辨率的医学影像检查方式,已被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中。但在常用于评估肝脏和脑部肿瘤性疾病的病变、组织生理性质的动态对比度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检查中仍需为患者注射含钆对比剂,而含钆对比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为此,本文提出基于循环生成对抗网络(Cycle
近年来,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日渐繁荣,牵涉到的商品种类丰富,且具有交易数量大、价格波动大、交易风险大等特点,对交易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实际的监管过程中,存在监管时间范围设置模糊、随机选取,以及监管商品范围设置单一、指向不明确等问题,造成了监管资源的浪费以及监管结果的偏差。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监管时间粒度优化和监管商品粒度优化研究,并开发对应的系统进行算法的部署和功能模块的集成。首先,本文研究
随着消费级基因检测产业的发展,人们对自己基因数据所能够揭示的祖源信息越来越关注。目前消费级基因检测的产品对于祖源信息的挖掘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利用单倍群遗传信息对用户古代祖先的迁徙信息进行推断;利用IBD检测对用户与其他人的基因关系进行计算,从而找出具有较近共同祖先的其他用户。然而,由于家谱信息的缺失以及基因数据量较少的问题,无法估计近两百年内的家系迁徙历史。因此,如何利用基因数据对用户的近代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占我国陆地面积近四分之一,平均海拔在4000m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形最复杂、面积最大的高原冻土区。高海拔以及多年冻土的存在,使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的高寒生态系统极为脆弱,对全球气候变化尤为敏感。过去50年间,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增温速率与增温幅度明显高于北半球及全球平均水平,气候变暖加速冻土融化,改变土壤冻融过程,对高寒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在多年冻土区研究高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