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esomGL(1994)在他关于菊科Asteraceae的分类学研究中,在紫菀族中建立了一个瓶头草亚族Lageniferinae,并将此亚族分成两组:瓶头草组Lageniferagroup和秋分草组Rhynchospermumgroup。其中,国产的瓶头草组包括两个属:瓶头草属Lagenifera和粘冠草属Myriactis;国产的秋分草组有三个单种属:秋分草属Phynchospermum,虾须草属Sheareria,歧伞菊属Thespis。目煎,这是一个最好的分类系统界定。但长期以来,各学者对这三个属的分类地位观点不一,是菊科植物系统学研究的疑难问题之一。因此,对这三个属进行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研究主要对国产秋分草组三个疑问属进行了系统学研究,将这三个单种属与紫菀族和向日葵族两个族中各代表植物进行显微形态学、扫描电镜微形态学、子房壁解剖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比较研究。得出:虾须草属应从向日葵族移至紫菀族;秋分草属应从瓶头草亚族移至紫菀亚族;歧伞菊属亚族的系统位置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显微形态学
作者选取了生殖器官的多种形态性状,将这些问题属种与紫菀族、向日葵族各亚族代表属种比较后发现,光从这一研究去分析比较,并且要将问题属种划分到亚族这一分类地位,这些工作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如歧伞菊、白酒草属的一些种等,在各项特征上的表现型很独特。但是:
通过对选取的生殖器官的4个性状的光学显微形态特征的比较,即花药领、花药附片、柱头和舌片或花瓣内侧。我们发现,族与族之间差别很明显,亚族之间差别不明显,而米勒菊亚族的虾须草与向日葵族的其他代表亚族的属种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对于将它置于向日葵族这一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
2扫描电镜微形态学虾须草舌片近轴面表皮细胞微形态上,包括在紫菀族特征性结构上,与紫菀族的异叶三脉紫菀、兴安乳菀的高度一致,而与向日葵族鳢肠和蟛蜞菊显著不同。这有力地证明虾须草属应从向日葵族移至紫菀族。同样我们可以发现,秋分草、虾须草和歧伞菊舌片或花瓣内侧表皮细胞微形态特征都与紫菀族的基本一致,也就是千里光型。
3子房解剖学
本研究对向日葵族两个亚族的5种植物、紫菀族5个亚族的7种植物和国产秋分草组的三个种进行了子房壁石蜡切片的解剖学研究。发现:虾须草的子房壁与其他向日葵族植物的明显不同,而它与秋分草的子房壁的横切面结构跟紫菀族的紫菀亚族更一致。歧伞菊子房壁表皮毛发达,表现独特。
4细胞学
虾须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染色体基数是9,核型公式为2n=2x=18m。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为2.07,平均臂比为1.15,核型类型为1A。
我们从虾须草的核型分析看出,虾须草与紫菀族紫菀亚族紫菀属的已见报道的存在很大程度的一致性。
5分子生物学
粘冠草属与瓶头草亚族模式属瓶头草属Lagenifera十分相似,同属瓶头草亚族瓶头草组,亲缘关系十分密切(Nesom,1994),但在ITS系统树上,虾须草属、秋分草属及歧伞菊属均与粘冠草属分离,而分别与紫菀族其他亚族植物以很高的自展值结合。所以,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说明Nesom建立的瓶头草亚族并不是一个单系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