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经济给企业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为了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更多的利益,企业纷纷开始扩大自身的生产经营规模。其中,企业发起并购活动是其实现多元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上市公司的兼并收购行为逐渐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活动主题。一般地,企业并购是复杂的经济活动且因涉及金额巨大而具有较高的融资风险,并购融资能直接影响并购交易的成败,因此企业选择合适的并购融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关于并购融资方面的研究多是探究并购融资方式或支付方式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又或是探讨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专门探讨企业并购融资的研究不多,研究并购融资顺序的更少。关于并购融资方面理论研究多是源于传统的融资理论,其中有MM理论、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代理成本理论、控制权理论等。西方普遍认为企业融资行为遵循优序融资理论。而中国学者的研究却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异于融资优序理论,表现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而对于特定的并购融资,学者们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企业在进行并购时要考虑许多问题,融资方式的选择不仅受到融资渠道的限制,还跟企业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随着我国近年来经济体系的完善,我国并购融资方式呈现怎样的融资偏好?国有企业因其国有性质更容易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不同,两类企业在并购融资方式上有何差异?企业的盈利水平、成长发展能力、规模等对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有何影响?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也探讨了公司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成长水平等因素对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企业的并购融资的顺序。论文将并购融资方式限定为内源融资、权益融资、债务融资三种,研究样本选用了发生自2014-2018年间,成功实施并购的我国部分A股上市公司。论文从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特征方面选取了企业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七个因素构造混合Logistics模型,研究其对企业并购融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国有上市公司相对于民营公司虽然有一定的银行信贷优势,但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更偏好于权益融资,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国有上市公司不必担心控制权稀释且代理成本更高有关。研究还验证了企业的规模、盈利水平、成长能力都显著影响企业并购融资方式的选择。相对于权益融资,规模越大或盈利水平越高的公司越偏向于使用内源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成长水平越高的公司偏向于使用债务融资方式;现金持有水平充足的公司首先使用内源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权益融资。这也说明优序融资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融资方式选择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度。这与十多年来国内文献流行的“股权融资偏好”假说相区别,而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实践相一致。论文认为这一结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已趋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