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顾野王的《玉篇》,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是《说文》之后中国最重要的字书,继承《说文》的编撰传统,又有所超越,是汉语文字学史上第一部楷书字典,是辞书史、文字学史、训诂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中国字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玉篇》的编撰工作开始于梁武帝大同四年(公元538年),五年后完成,即梁武帝大同九年(公元543)。《玉篇》成书后即由萧恺等人进行了修改。至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孙强再次对此进行了增字减注工作。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陈彭年、吴锐、丘雍等又奉敕重新修订《玉篇》,修订后的《玉篇》称为《大广益会玉篇》,此本子一直流传到现在,又叫宋本《玉篇》。本世纪初,《玉篇》残卷在日本发现,虽然残卷只是原书的八分之一,但也使世人得以窥见原本《玉篇》的面目,并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玉篇》的研究虽然己取得颇为可观的成就,但是仍有研究空间。本文试图通过对原本《玉篇》保存完整的部首同宋本《玉篇》进行比较,初步探讨宋本《玉篇》收字情况的变化,并考证增减字的类型、来源及使用情况。首先,介绍作者顾野王及《玉篇》的成书。汉字字体演变与字典实用功能促使《玉篇》产生;此外,还介绍了《玉篇》的编撰目的、收字原则及版本流传。第二部分主要对原本《玉篇》和宋本《玉篇》的部首、字目、注音和释义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主要是对宋本《玉篇》的收字情况作了整理,发现在宋本《玉篇》对原本《玉篇》进行大幅度删减的同时还增加了一些字。在这里对宋本《玉篇》的增减字的分布情况、类型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我们利用计算机对原本《玉篇》残卷和宋本《玉篇》进行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增加了科学性并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了方便。首先,是对两个版本的《玉篇》制作出可供阅读和检索的电子文本,然后根据论文所需要的内容对其进行系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