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上,徐訏的创作与才华曾经被湮没一时,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术界才开始逐渐关注这位颇具传奇性的作家。徐訏可以说是著作等身,其创作不仅涉及短、中、长篇小说,他对诗歌,戏剧的写作也有一定成就。当学术界掀起对徐訏研究热潮的时候,大量关于徐訏的论著开始出现,内容丰富,范围广阔,但从“时间”这一视阈来观照徐訏小说的成果还极为少见。徐訏是一位具有现代性意识的作家,他的作品在字里行间都渗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在这种背景下,时间在徐訏的写作中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存在。因此本文把“时间”作为切入口,通过分析时间在徐訏小说中的功能作用,解读时间在文本中的地位,探究作家本人的文艺思想与时间观念等,进而具体阐释徐訏小说中的时间问题。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迷失的时间。在人类思想史上,时间原本是最具客观性的存在,但随着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这种客观性逐渐丧失。物理时间是人们测量生活的工具,所以时间一旦失去客观性,失去可测量性就会给人一种迷失的感觉。徐訏正是利用时间的这种迷失感,来制造文学中虚实相间的效果,他或者在现实主义色彩较强的作品中加入“不现实”的时间,或者在虚幻色彩较浓郁的故事中加入较真实的时间记录,使得小说呈现出亦真亦假的韵味;徐訏在描写梦境中的时间时,更是把这种迷失感发挥到极致,附着在意识上的时间,附着在年龄上的时间在梦境中统统失去了逻辑性,时间的迷失感弥漫在徐訏的许多小说中。第二部分,隐匿的时间。在叙述性文学作品中,时间关系的写作是基本形式之一,叙述时间在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是徐訏在抒写浪漫主义故事的时候,往往更加偏爱空间形式带来的“异域性”“陌生化”,故事随着空间的变化而推进发展,在空间关系写作占主要地位的情况下,时间成为了可以隐匿的文本要素;同时,赞同“文学表现说”的徐訏,往往把“人性和爱”当做创作的主题。这一主题具有时间的永恒性,故事的当下时代背景成为可以被淡化的因素,即故事虽然置于一定的时代,但是这个时代只是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存在,替换为另一个时代,故事依然能够发生发展。因此徐訏在表现“人性与爱”这一永恒又普遍的现象时,小说的无时代性特征尤其突出。第三部分,心理时间。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对徐訏的影响极为深远。徐訏对柏格森提出的“心理时间”“绵延意识”等理论十分肯定。与柏格森主义的结盟,不仅使徐訏在思想上倾向于“心理时间”等时间观念,其文学创作也深深打上了“柏格森”的烙印;“徐氏类意识流小说”正是在文学创作上,徐訏对柏格森“心理时间”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发展。虽然徐訏的此类作品并不具有鲜明的意识流特征,但是徐訏借鉴和参考了意识流小说的叙事技巧,把“心理时间同意识的绵延流动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其时间观念,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类意识流小说”第四部分,两种时间形态。通过分析徐訏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时间形态,即线性时间形态和环形时间形态。在线性形态中,时间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不可倒流,没有循环,“死亡”作为线性时间中的尾声对“此在”的在世时间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徐訏在此类时间形态的写作中,十分注重抓住“死亡”这个时间点来解剖人物心理,展开故事情节。环形时间形态往往同宗教观念等联系在一起,认为时间是循环发展,周而复始的,人类在环形时间形态中有来世也有永生。拥有深厚宗教情怀的徐訏自然对环形时间形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正是在此时间形态的基础上,他塑造了一系列永生的人物形象来寄托其理想,创作了很多的“鬼怪故事”来抒发其生命感悟。徐訏是一位对“时间”尤为敏感的作家,独特的时间观念支配着他的文学创作,他通过对时间的“操作”与“利用”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时间问题的探讨对解读徐訏小说具有重要的启发性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