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哲学在以往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并未受到充分重视,但是它又构成了毛泽东思想逻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的思想逻辑框架中,哲学始终是服务于特定政治诉求的,毛泽东的哲学始终是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性指向在内。纵观毛泽东哲学思想史的基本逻辑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推动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不外是政治实践活动。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内涵极其丰富,本论文通过选取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中的若干核心概念,通过立足于历史逻辑基础上,对这些概念进行相关的理论阐释与当下现实关联,以期建构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基本逻辑构架,并努力发掘其所内具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因此,本论文主要由如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以革命作为毛泽东政治哲学核心范畴的分析对象。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之后,从事革命斗争更自然成为毛泽东的实践导向。因此,本论文首先选择了革命概念进行相关的理论阐释。我们认为,毛泽东革命理论的生成与发展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具体国情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的结果。从纵向的历史性线索而言,毛泽东革命思想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等不同历史阶段;从横向的逻辑层面而言,毛泽东革命思想又包含着关于革命动力、对象、道路等具象性内容的经典阐释。需要指出的是,对毛泽东的革命理论需要辩证地加以对待,诚然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对革命理论的娴熟运用是保证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然而他晚年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所导致的对革命战争时期经验的过分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又直接导致了晚年失误的悲剧境地。第二,以群众范畴作为毛泽东政治哲学的分析对象。因为无论从毛泽东思想逻辑的建构亦或是现实革命实践活动的开展而言,群众始终是基于毛泽东思考的重要位置。毛泽东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与发展,也是对中国革命具体政治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毛泽东的群众理论既是本体论的,也具有认识论的意蕴在内。并且,毛泽东的群众理论对于当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运动有着深刻的启示性意义与参考价值。第三,阶级在毛泽东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框架以及他所从事的现实革命运动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毛泽东对于阶级问题深刻把握、对于阶级斗争在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基础性地位的充分认识,正是他得以顺利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契机与内在保证。同时,对于阶级斗争社会历史地位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也形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征。毛泽东在阶级问题上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间在延承性的基础上又表现出深刻的差异性:马克思、恩格斯更多地侧重于从经济维度即从主体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来划分阶级,也就是说马恩更加倾向于将阶级看作是一个经济概念;列宁对于阶级的理解更加侧重于从政治维度加以理解,即一个统治集团对于另一个集团的占有;而毛泽东一方面继承了马恩从主体经济地位出发判断阶级的思想,而且另一方面对列宁从政治视角阐释阶级也进行了细化,即毛泽东更多地从主体的政治表现来判断一个阶级的属性及其地位。当然,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上述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晚年陷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误区。第四,“主义”问题构成了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的另一重要维度,重视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持守构成了毛泽东区别于单纯理论家或者单纯政治家的显著特征。从毛泽东早年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朦胧判断,再到后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至死不渝的坚持与发展,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都构成了毛泽东政治哲学思想体系中的显著一笔。最后,以文化概念作为毛泽东政治哲学的收官点。这不仅因为从感性层面上毛泽东始终保持着文化人的姿态、性格甚至留有大量的文化意味较浓厚的著作,而且更因为毛泽东始终重视文化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一点甚至过度发展到后来所谓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但首先需要承认的是,毛泽东对于文化的理解及其理论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具有科学性内涵,诸如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阐释以及建国后关于文化理论的“双百方针”等。当然,承认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合理性时,也需要着重分析他晚年在文化问题上的理论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