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机会均等作为教育民主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目标,一直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大多数学者认为,教育机会均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从静态角度看,教育机会均等就是使适龄儿童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享有平等地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从动态方面考察,教育机会均等包含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机会均等三层涵义。这里探讨的是教育过程中的课堂教育机会均等,从社会学角度看,课堂是一个微观社会,教育的核心社会活动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过程,它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强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的各项任务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完成的。在师生交互作用过程中,不断地分化出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从而造成了微观层面上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为什么会出现“好”学生和“坏“学生这样的差异?解释其原因的视角也多种多样。本文选择标签理论这一视角作为分析点,通过对课堂中标签的产生,标签的传递以及“标签效应”产生的结果,以此阐明其在课堂教学中,在师生互动和学生交往中,如何造成班内分化和形成班级中的分层结构。并对标签效应背后的深层因素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力图能够抽丝剥茧的让人们明白标签效应背后还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成因。
本研究选取了北京市一所中学初一年级某班为研究对象,以实地研究方式对标签的生成与传递作用过程以及此标签效应在班级产生的结果作了描述和解释,具体方法涉及参与观察、访谈法等。
本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讨论了本研究的缘起,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介绍了研究的理论背景和现状,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主要是对课堂中标签的产生和传递作用过程进行深描。标签的产生实际上就是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在头脑中对学生的一个预期的分类,而这些分类的依据大致可归纳为家庭背景、学生外表、课堂纪律表现和学业成绩。然后教师会根据分类和学生产生不同的社会互动,具体表现在学生受到的批评和表扬是有差异的,提问的对象选择和问题分配上是不同的,对学生正确问题和错误问题反馈以及作业指导上都有差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生生之间的交往差异,进一步强化了标签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论述的是标签效应的结果。标签效应的结果是使得学生在班级中占有不同的权力资本、声望资本和文化资本,最终导致班内分化和班级的分层结构。从权力资本看,班级的正式结构呈现金字塔状态,位于塔顶的班干部拥有较大的权力,一般由标签中的“好”学生占据。往下依次是课代表、小组长,而位于塔底的普通学生,拥有的资源最为贫乏。从声望资本看班级学生大致形成了四个层级:边缘孤立层、中间忽视层、中心优势层、核心特权层。在文章的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产生标签效应的深层原因。在基于长期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社会学理论认为标签效应背后的深层原因实质上是社会再生产的复制,文化惯习的力量和语言编码的区分所造成的。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主要是讨论课堂标签效应的教育应对。本部分通过对前四个部分理论的探讨,试图将课堂中的标签效应和因材施教和课堂机会均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尝试着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希望引起更多教育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
本文力图表达的基本观点是:隐藏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标签规制着师生的行为表现,成为一种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隐蔽力量,造成了学生分化和班级的分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