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骨盆脊柱矢状位参数的特点。2、研究腰椎退变性疾病与脊柱骨盆协调性丧失之间的关系。方法:1、从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住院病例中挑选出符合研究要求的160病例,分为4组,A组: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40例,B组:峡部裂性腰椎滑脱40例,C组:退变性腰椎滑脱40例,D组:无腰椎疾病志愿者40例。在全脊柱侧位片上测量骨盆入射角PI(pelvic incidenc),骶骨角SS(sacral slope),骨盆倾斜角PT(pelvic tiit),腰椎前凸角LL(1umbar lordosis),胸椎后凸角TK(thoracic kyphosis),腰椎角LA (Lumbar angle),L1倾斜角LIT (L1tilting angle),脊柱骶骨角SSA(spine-sacral angle)、骶股距SFD(sacro-femoral distance)以及C7铅垂线与S1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C7D(The horizontal distance between C7PL and the posterior corner of the sacrum),推算SC7D/SFD比值等。比较各组骨盆脊柱矢状位参数特点。2、对第一部分的脊柱参数值与骨盆参数值进行相关性分析,比较腰椎退变等疾病组与无腰椎疾病组间存在的脊柱骨盆协调性差异。结果:1、四组参数值经Oneway ANOVA分析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D组比较:A、B、C三组SC7D、SC7D/SFD、LIT; A组LL、LA, SSA; B组PI、SS; C组PI、PT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参数间Pearson相关性分析:D组SSA, LL、LA与PI、SS相关性强(P<0.01), SC7D、SC7D/SFD与PI、LIT与SS相关(P<0.05);A组SSA、LLLA与PI;B组SC7D、SC7D/SFD与PI;C组SC7D、SC7D/SFD、LA与PI;A、B、C三组L1T与SS相关性消失(P>0.05)。结论:1、腰椎退变性疾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点1)脊柱矢状位正常参数值变化范围大,就单个参数值来说临床意义不大。2)参数SC7D、SC7D/SFD、L1T联合应用意义大,其参考值依次为为-8.25mm、0.4±1、-7.460。在无条件拍摄全脊柱片的基层医院,可在腰椎X线片上测量L1T来评估腰椎位置的改变。3)三组腰椎病例SC7D、SC7D/SFD、LIT均大于无腰椎疾病组,由负值转正值,其颈7铅垂线、腰1中心前移、腰椎向前倾斜。4)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LL、LA、SSA小,腰椎前凸弧度小、腰3椎体倾斜度小、脊柱向前倾斜是其特征性表现。退变性腰椎滑脱PI、PT大。峡部裂性腰椎滑脱PI、PT、SS大。5)三组腰椎疾病主要不同点在于LL大小,腰椎前凸弧度在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疾病中最小,退变性腰椎滑脱次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最大。2、腰椎退变性疾病与脊柱骨盆协调性丧失之间的关系正常人体脊柱与骨盆之间存在解剖形态及位置的匹配性、协调性,脊柱参数与骨盆参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SSA、LL、LA, SC7D、SC7D/SFD与PI、SS,L1T与SS存在相关性。在腰椎退变等疾病中则出现脊柱与骨盆的不协调,而且在不同的疾病中其脊柱骨盆不协调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表现为上述不同的脊柱参数与骨盆参数间相关性的减弱、甚至消失。LL与PI、SS存在直线相关,其函数关系为LL=0.5PI+28°,LL=0.8SS+23°,在临床上可应用上述公式,为国人腰椎退变等疾病的诊治、腰椎手术腰前凸矫正角度的预测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