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与个性——作为公共空间的《晨报》副刊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py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空间是处于国家政治权力架构之外的一个非官方的公共交往领域,是各种自发的或有组织的公众聚会场所和机构的总称,包括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 《晨报》副刊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制度化媒介,本身就是一个为社会公众提供对话和交流的公共交往网络。 本文以五四前后(1918年-1926年)的整个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环境为主要背景,以《晨报》副刊经历的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即:李大钊时期、孙伏园时期和徐志摩时期为研究对象,借鉴公共空间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晨报》副刊在五四时期公共空间结构和功能的体制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以《晨报》副刊为代表的报刊媒介如何营造出自由、开放、民主、理性的公共事务讨论空间,进而展示出《晨报》副刊及其代表的报刊媒体在近代中国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通过这些研究以期一方面能够重温与展现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以报刊媒介为中心的时代面貌,另一方面能够从一个侧面凸现出这种新式报纸副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在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和现代化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并以此反映当时社会民主化的发展程度与状况,从而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观察这一时期报刊媒介与社会、国家、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之间的特殊关系。
其他文献
期刊
世界书局是民国时期仅次于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的三大出版企业之一,但学界往往较为重视以文化启蒙立身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而以追逐商业利益为第一原则的世界书局却少有
城市品牌是一种文化力和巨大的无形资产,一个城市的品牌一经形成,对城市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长期的、延续的和潜在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
期刊
报刊新闻摄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在不断转型和变革,从第一张数码照片的问世至今,报纸上的照片逐渐从单一到多元,从少量到丰富。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时代下的视觉传播日
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已步入网络经济时代。伴随着传统经济结构的变迁,传统的社会结构也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化,利益和权力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重新分配,形成了诸多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