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3月、7月、10月以及12月对胶州湾西北部海域8个站位共5个航次大型底栖动物的调查资料,对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以及群落结构进行了全面研究,并使用多样性指数、ABC曲线和AMBI对调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通过对比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养殖区内外底栖动物群落各方面的差异,探讨了其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82种,其中多毛类83种,占总种数的45.6%;软体动物21种,占11.5%;甲壳类62种,占34.1%;棘皮动物7种,占3.8%;其他类包括腔肠动物、纽形动物、寡毛类、腕足动物以及脊索动物共9种,占4.9%。调查海域总平均丰度为5010.2ind./m(2未包含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的丰度),其中多毛类丰度为4434.7ind./m~2,占总平均丰度的88.5%;软体动物为121ind./m~2,占2.4%;甲壳类为370.3ind./m~2,占7.4%;棘皮动物为56.2ind./m~2,占1.1%;其他类为28ind./m~2,占0.6%。调查海域总平均生物量为46.58g/m~2(未包含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的生物量),其中多毛类生物量为7.568g/m~2,占总平均生物量的16.2%;软体动物为7.532g/m~2,占16.2%;甲壳类为4.132g/m~2,占8.9%;棘皮动物为21.701g/m~2,占46.6%;其他类为5.647g/m~2,占12.1%。调查海域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的平均丰度为282.5ind./m~2,平均生物量为155.913g/m~2(去壳重量),其多出现在A1、A2、B1以及C1站。调查海域的优势种类除去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以外,还主要有多毛类中的不倒翁虫(Sternaspisscutata)、多丝独毛虫(Tharyxmultifilis)、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oligobranchia)、尖锥虫属一种(Scoloplossp.)、深钩毛虫(Sigambrabassi)、狭细蛇潜虫(Ophiodromusanguotifrons)、稚齿虫(Prionospiosp.)、中蚓虫(Mediomastussp.)、足刺拟单指虫(Cossurellaaciculata)以及棘皮动物中的棘刺锚参(Protankyrabidentata)等。AMBI指数能敏感的反映出底栖动物群落对干扰的响应,可以很好的应用于胶州湾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经多样性指数、ABC曲线以及AMBI分析发现,调查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优良。菲律宾蛤仔(R.philippinarum)对底栖动物群落造成的影响主要是使群落多样性降低以及会使群落中小个体的机会种增加。通过将本研究结果与胶州湾历史资料对比发现,本研究的底栖动物丰度远远高于其他研究结果,一些在调查海域为优势种类的小个体多毛类(如稚齿虫(P.sp.)和足刺拟单指虫(C.aciculata))在以往调查结果中未被提及,由此认为胶州湾底栖动物丰度有可能被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