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林蛙是我国特产珍稀野生动物,是集药用、补品和食用一体的特种经济蛙。其雌性干制品和输卵管干制品在药学上称为哈士蟆,属名贵的传统中药,具有滋阴补肾、强身健体的作用。随着以林蛙为主要原料的保健品不断开发生产,林蛙价格不断上涨,需求量日益增大。同时,由于林蛙资源保护措施不严,掠夺性捕捉日益严重,使林蛙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这不仅严重制约了林蛙加工业的发展,而且还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在保护野生资源的同时,加强产业化、规模化的林蛙养殖,不仅能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林蛙产品的迫切需求,而且也是解决资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蝌蚪及变态期的饲养作为人工养殖中国林蛙最为关键的技术环节之一,其直接关系到商品蛙的产量与质量。实践表明,蝌蚪、变态期饲养技术还不成熟,许多关键环节还不过关,大量死亡给林蛙养殖带来了巨大损失。因此,蝌蚪及变态期的饲养研究日趋紧迫。 本研究系统监测了中国林蛙蝌蚪在不同养殖模式下的各种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如:酸度、碱度、盐度、密度、温度及溶解氧,并进行了比对分析;对不同营养结构的饵料对蝌蚪体长、体重、变态所需时间及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进行了检测;同时还对蝌蚪期疾病诱因及防治措施进行了探索。林蛙蝌蚪的最适生存环境也就是最适的水生生态环境,其主要包括酸度、碱度、盐度、水温、密度和溶解氧等。野外自然条件下,中国林蛙蝌蚪生活的水体PH值在6.0~7.0之间。在人工条件下,蝌蚪培育池水体的PH值一般为7.0左右。在蝌蚪饲养过程中,以调节水质为目的的生石灰用量应控制在10.0~20.0g/m3,消毒防病时的用量控制在40.0~50.0g/m3。中国林蛙蝌蚪是一种狭盐性、低耐盐生物,食盐的消毒含量不应超过8.0g/1。蝌蚪饲养密度为400只/m2、500只/m2时,蝌蚪发育均衡、变态早,变态时体重大、体质好;蝌蚪饲养密度为1200只/m2、2000只/m2时,蝌蚪发育极不均衡、变态时间相差大、体重相差显著、变态率低。在集约化养殖条件下,蝌蚪生长发育及变态的最佳饲养密度为800~1000只/m2。温度过高导致变态提前;温度过低,蝌蚪不进食;瞬间温差过大,导致蝌蚪死亡;蝌蚪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10~22℃,瞬时温差不应超过2~3℃。溶解氧过高导致气泡病,过低导致窒息而死,池水溶氧量一般在3~10mg/l。用植物性饲料比例大,动物蛋白过低的饲料饲喂的蝌蚪,发育缓慢,完成变态所需的时间较长,幼蛙体质较弱;用动物蛋白过高的饲料饲喂的蝌蚪,提前进入变态期,体重、体长不能达到正常水平。总蛋白含量26.1%,动物蛋白含量占总蛋白含量33%的饵料饲喂的蝌蚪最长、最重,变态率及成活率最高。总蛋白含量26.1%,动物蛋白含量占总蛋白含量33%的饵料饲喂的蝌蚪最长、最重,变态率及成活率最高。林蛙蝌蚪期易发且影响较大的病主要有气泡病、车轮虫病、弯体病、舌杯虫病、烂鳃病等。 此外,本文还对变态期蝌蚪的分池和放养、变态蝌蚪后期上岸方式及变态幼蛀的饲养管理进行了分析。蝌蚪大小不可能完全一致,进入变态期有先有后,有时相差1周或更多,当有50%的蝌蚪进入变态期时,对其进行分池,将已变态蝌蚪放入变态池。每平方米可放养蝌蚪0.5~1.5kg,大体相当于1000~3000只蝌蚪。在变态蝌蚪的后期,其比较理想的上岸方式为,在变态池四周铺设阔叶树枝。变态幼蛙对环境的适应性主要取决于环境的水分。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它都是不利的。其理想环境设置为:在地表铺设5~10cm厚的松软腐殖土,含水量要达2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要70%~80%,绝对不能长时间低于60%;温度以20~22℃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