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特定历史时期,意识形态扮演了宣扬中国共产党优越性的一个标尺。然而意识形态所固有的滞后性又往往使其成为现实社会变迁和实际政策实行的羁绊。所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能否适应社会政治环境变化,完成意识形态的主动型发展创新就显得非常关键。话语是社会变迁与主体建构的承载方式,意识形态往往通过话语实现其表达。从1958年以后,中苏关系由于意识形态不和等一系列问题开始破裂,于是在中国共产党政治话语和意识形态话语中“毛泽东思想”一词逐渐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话语。从经验操作的概念界定话语来说,“毛泽东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在其重要文献中就毛泽东思想所做的论述和解说;就其实践功效而论,这些论述和解说往往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演化为具体的执政措施和制度设置;就其理论影响而言,这些论述和解说通常又成为面向大众的通俗解释和宣讲得以发展的基础性论证。基于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的独特地位,中国共产党对于“毛泽东思想”的话语表述往往能够成为探察中国共产党政策转变的风向标。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毛泽东思想乃至毛泽东本人巨大威望也随之消解。查阅文革期间《人民日报》,就像铺天盖地的大字报等注重宣传材料一样,毛泽东思想的表述通常与“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革命”等词联系起来使用。经过十年文革动荡,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再也经不起折腾了,生产亟待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急需提高。因此不难理解,实现工作重心转移和政策转变,就必须改变意识形态话语中充斥的“革命”、“斗争”等话语,或者话语本身不改变,通过改变话语指向,实现意识形态发展和实际工作转型。鉴于多年宣传形成的对于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思维惯性和存在的巨大影响力,首当其冲的就是从重新认识和阐释“毛泽东思想”开始,从1976年10月起,《人民日报》社论开始将“毛泽东思想”与“生产”、“现代化”等词联系起来使用,同时伴随着毛泽东思想的限定词和后缀发生的变化,“阶级斗争”“革命”等字样逐渐消失,“生产”、“现代化”等建设性目标逐渐增多。中国共产党有关“毛泽东思想”的理解和用意是多面向的,以致“毛泽东思想”一词在其重要文献中有着丰富的使用形式,表现了历史性变化的特征。那么,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思想”话语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迁过程?文革结束以来的毛泽东思想内涵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思想话语表现出哪些主要特征?本文试图结合内容分析和话语考析,通过对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之后至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这段时期《人民日报》社论的量性和质性分析,以诸段聚焦的方式,对中共毛泽东思想话语的变化过程与复杂面向给出描述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转变的历史过程和现实必然性,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央领导层通过《人民日报》等报刊杂志为代表的政治传播渠道,在继续利用现有的政治话语和通行词汇而加以微妙的改动和挪用甚至附加,带来某些新的内容和涵义,实现意识形态转换和创新的方法和技术,从而把对“毛泽东思想”的把握从过去极左的理解中解脱出来,以服务于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和实际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