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影像对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bgt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影像对照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和病理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5年10月间所有经手术治疗的16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89例,年龄9~88岁(平均60.7±13.4岁),并对其中胃GIST及小肠GIST的临床、病理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本组164例GIST中,首发症状包括体检发现、腹痛及腹胀不适、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肿瘤最常发生于胃(127例),其次为小肠(27例);胃GIST常为体检或偶然发现,小肠GIST多因消化道出血就诊,其他少见部位包括食管(1例)、结直肠(6例)、胃肠道外(3例);肿瘤初诊时已出现肝脏或腹腔转移6例,淋巴结转移1例,伴发胃肠道恶性肿瘤或癌前病变8例。复发风险为极低危险度47例,低度危险度50例,中度危险度24例,高度危险度37例。胃和小肠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显示两组病例在肿瘤大小、肿瘤出血、坏死、免疫组化CD34表达阳性率上有显著差异(P<0.05)。胃GIST最大径明显小于小肠GIST,小肠GIST发生坏死出血的比例高于胃GIST,小肠GIST CD34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胃GIST。  结论:GIST常见首发症状包括体检发现、腹痛及腹胀不适、消化道出血,多发生于胃和小肠,少数病例发生肝转移或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胃GIST和小肠GIST在首发症状、肿瘤大小、CD34表达阳性率以及坏死出血比例上有显著性差异。  第二部分: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征,分析术前CT影像特征分别与Ki67指数、术后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评价不同的CT特征对GIST术前评估的价值;比较胃与小肠的影像差异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0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所有行术前CT检查并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1例GIST患者病理和影像资料,应用χ2检验、皮尔逊或秩相关系数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21例GIST患者中,原发于胃83例(68.6%),小肠30例(24.8%);极低危险度8例(6.6%),低度危险度44例(36.4%),中度危险度23例(19.0%),高度危险度43例(35.5%)及转移3例(2.5%);形态规则81例(66.9%),边界清楚104例(86.0%),生长方式为腔外生长型为主62例(51.2%),出现溃疡26例(21.5%),钙化14例(11.6%),坏死囊变69例(57.0%),密度不均匀87例(71.9%);病灶平扫CT值33.3±4.7Hu,门脉期病灶CT值为7~106Hu,平均39.1±22.2Hu。Ki67增殖指数与危险度分级相关性高(r=0.615)。病灶大小、形态、坏死囊变、边界与Ki67增殖指数相关(r值分别为0.442、0.379、0.341、0.332)。坏死囊变、病灶形态、密度、边界与危险度分级相关(r值分别为0.549、0.495、0.478、0.444)。小肠GIST门脉期CT值明显高于胃GIST(P<0.01)。胃GIST腔内、腔外生长比例相仿,而小肠GIST以腔外生长为主。胃上部GIST与胃中下部GIST病灶在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坏死囊变、病灶密度上有差异(P<0.01)。  结论:Ki67增殖指数可作为GIST预后评估的重要补充,病灶大小、坏死囊变、形态、边界对GIST的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胃GIST和小肠GIST的强化程度有显著差异。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尿酸减轻6-OHDA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目的:评价尿酸减轻6-OHDA对PC12细胞的氧化损伤作用。方法:采用高分化PC12细胞制作帕金森病细胞模型,分为对照组(PBS组)、6-OH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