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篇论文立足于“凌叔华: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命题研究,试图通过五四时期新月派作家对这一命题本身的提出、和对曼斯菲尔德作品的译介情况,结合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的相同文学影响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立足于“凌叔华: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命题研究,试图通过五四时期新月派作家对这一命题本身的提出、和对曼斯菲尔德作品的译介情况,结合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的相同文学影响来源的分析和二者小说风格相似性的比较,说明“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命题本身所具有的局限,以及中西作家对于曼斯菲尔德风格的误读,指出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之间是平等的作家关系,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风格既有相同又存在差异。两位女作家作品中所表现的相似性主要来源于对她们有着深层吸引力的作家艺术家群体,而并非是凌叔华对曼斯菲尔德创作的单纯模仿。简单地把“中国的曼斯菲尔德”理解为凌叔华模仿一位西方唯美的感伤主义浪漫作家,既是对凌叔华创作身份的扭曲,又是对曼斯菲尔德小说风格的局限。在论文第一章中,作者从新月派作家徐志摩、陈源等人对曼斯菲尔德作品的译介过程,引出了“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命题在五四文坛的提出。其中涉及到中国的作家们对曼斯菲尔德形象的唯美主义再塑造,以及在这些作家眼中曼斯菲尔德与凌叔华作品中可以比较的相似点。论文的第二章主要试图发掘两位女性作家创作中相似点的共同来源,从俄国的契诃夫到英国的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作者试图找到这些不同的作家、作家团体及艺术流派留存在凌叔华与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共同影响痕迹。论文的第三章致力于探索对“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命题的误读。从对曼斯菲尔德创作身份的误解到对凌叔华创作过程的误解两个方面说明“凌叔华是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命题的多重含义,指出在文学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对两位女性作家的创作认识应该有所拓展:两位作家的创作风格同中有异,创作过程各自独立,创作身份彼此平等,单就“凌叔华是中国的曼斯菲尔德”命题的潜层含义不足以表现出她们之间的文学比较关系。
其他文献
目前,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在课程教学上普遍存在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师范性;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空泛,缺少与基础教育有效衔接的针对性等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以地方高
从20世纪90年代初“底层”概念的提出到现在,很多学者对其术语的有效性进行了诸多阐释和批评,然而却始终显得模糊、含混、暧昧,甚至歧义丛生。本文首先从“底层”概念的论争
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结合工业4.0时代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面向未来,分析工业4.0的内涵,依据工业4.0的具体内容要求,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全面培养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上掀起了一轮轰轰烈烈的文学经典的改写、重拍热。这次对经典的重塑行为大都是在其母本基础上通过增添新元素如爱情元素、现代元素等手段,对经典原著
近些年来,我国环境监测事业发展迅速,显著拓展了监测领域和监测范围。为了推动环境监测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得到保证,就需要科学开展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红楼梦》中的十二钗是全书的主要人物,十二官则是一个在书中地位较低的女性团体。十二官的人物形像虽然较为单薄,却具有十二钗人物的影子。从名字与脚色的寓意、人物形像上
明嘉靖钱塘人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一部小说话本总集。本名《六十家小说》,共收录宋、元、明三朝小说话本旧作六十篇。由于洪氏编刊之时并未作过多修
自从《喜福会》(1989)获得巨大成功之后,谭恩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之后谭恩美又相继出版了《灶神之妻》(1991),《百种神秘感觉》(1995),《接骨师之女》(2001)和《救鱼不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新一轮的“身体”理论为契机,在多元开放的身体研究视野中始终强调将人文关怀和批判态度作为身体与文学的起点,从而探讨身体与个体写作,以及身体在文学写作中
边塞词,乃是以边塞的时空背景以及历史人物事件等为环境而以词作为文学体裁来表现的文学。两宋边塞词承前启下,对于研究边塞文学这一命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研究宋词题材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