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太子湖大桥,是武汉“六湖连通”的重点工程。该桥最大特色,是中间两个长50米的连续主跨,如拱月出水。南太子湖大桥主桥采用拱形连续箱梁的结构形式,就其结构特性而言,是一种变截面V形支撑连续梁。近10多年来,国内外出现了一些预应力混凝土V形支撑桥梁,包括V形支撑连续梁和连续刚构。由于V形支撑的存在,极大地加强了支点附近梁的刚度,相应减小了跨径和结构挠度。由于带有斜撑,桥梁结构除水平线条以外,还存在倾斜线条,加上构件尺寸较小,使桥梁显得非常轻盈美观,尤其适于在城市和景观要求较高的地区采用。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施工阶段的受力状况尚未系统研究,因此对该类桥型的施工控制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结构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及大量的事故调查表明,大多数的事故发生在施工阶段,结构在施工过程的结构形状和材料性质都随时间不断变化,由于施工程序变化而造成的内力分布对整个结构的力学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南太子湖大桥为工程背景,深入细致地研究了主桥施工期的内力变化以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用于指导施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论文的主要内容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简述了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发展,分析了国内外施工控制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桥梁施工控制的内容、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2.建立了南太子湖大桥的施工过程的计算模型,对其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分析,有效的掌握各施工阶段关键截面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状况。并对施工过程中结构刚度、梁段自重、收缩徐变等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混凝土收缩徐变对主梁挠度的影响最大,而且这一影响在成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有加剧的趋势,成桥三年后中跨跨中挠度差达到5.1mm。3.根据南太子湖大桥的结构和施工特点制定了详细的施工监控方案,建立了完整的施工控制系统,并对实测数据进行误差分析,修正计算模型,有效的指导了施工。监测结果表明:桥面标高的最大偏差为14mm,轴线偏差为6mm,落架成桥时,最大压应力为7.02 MPa,各截面混凝土下缘没有出现拉应力;钢管桩的最大沉降值为5mm左右,浇筑过程中应力基本成线性变化,最大应力为60Mpa。实测数据表明南太子湖大桥的成桥线形和成桥后各截面应力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本文关于南太子湖大桥施工控制结果的分析为施工监控工作提供了实施依据,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同时,本文采用的施工控制方法对其他类似桥梁的施工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