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筹城乡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一环。通过对四川省农村地区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存在广泛的金融抑制现象。所谓“金融抑制”,是指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金融体系的发展滞后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了金融抑制和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一现象。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水平的层次低,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5%左右,而农村居民消费仅占到全社会消费总额的40%(于春荣,200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工作重点,提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建立健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相关制度。而改造传统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归根结底,就是要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构建合理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打破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实现农村的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农村金融,一条合乎逻辑的道路是将金融视为一个市场,这就要求任何研究者能够合理地考察决定任何金融市场的需求和供给的要素,并寻找金融市场均衡的条件,进而从金融需求抑制和供给抑制两个方面入手,探讨如何逐渐消除农村现存的金融抑制现象。关于我国农村存在的金融抑制现象,可以归结为需求抑制和供给抑制的双重作用,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从需求方来讲,其中,叶敬忠,朱炎洁,杨洪萍(2004)的研究表明,农户的金融需求具有深刻的社会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供了一个基于需求的农村金融制度分析框架。熊健国(2006)在对上饶市农户融资现状进行考察后认为民间融资已成为当前农户融资的主要方式,并且指出当前农户融资的三种原生态特征。王醒男(2006)把我国农村的金融需求概括为农村发展需求、农业生产需求和农民生活需求三个层次。对农村金融需求抑制特征给出了概括性描述。朱锋(2007)在宏观层面上对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约束进行了分析。以上文献更多关注三农对金融的需求这一方面,对于需求抑制的成因及其特征的考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当然,也不乏关注金融供给层面的文献,其中李勇等(2005)指出,农信社和农发行在吸收大量的农村储蓄的情况下,其放贷的主要方向非但没有充分满足三农对资金的强烈需求,反而成为导致农村资金流出的主要渠道。并且认为,造成以上局面,存在制度设计层面的因素。谷慎和李成(2006)的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供给效率在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有效供给不足,以及制度结构不够协调。李爱喜(2007)对结合现有正规金融机构的对农村金融退化问题做了研究,并对民间金融机构做了简要评述。给出了研究农村金融供给抑制的另外一种角度。王曙光(2007)对山西平遥、贵州江口、四川广汉和陕西进行民间小额信贷的试点工作的7个小额信贷公司做了调研分析,并在业务层面上探讨了小额贷款公司在解除供给抑制上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综上所述,现有关于金融抑制的文献基于理论描述的较多,而基于调研、实证的偏少。即使是实证方面的文章,其数据来源也多反映农业的宏观层面,涉及三农中的微观主体——农户的数据非常有限。此外,研究对象主要是对农户的资金需求层面,还未涉及三农的其他金融需求层面,以及金融供给主体层面。因此,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对于农村现存的金融抑制特征及其解决思路的考察,必须落脚于农村的金融市场及其发展。而对于金融市场的分析,主要是对需求抑制和供给抑制的分析,而以上分析又必须置于农村金融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中。所谓农村金融发展就是不断减缓和消除农村金融抑制的过程。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展开分析。从农村金融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定位农村金融抑制的起源和界定,进而对金融抑制的背景、成因、形式特征和后果展开理论分析。而如何解除金融抑制,理论上的逻辑演绎就是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实现金融深化等相关措施。金融深化理论有三个隐含的基本假设,即完全信息假设、利润最大化竞争行为假设以及制度无关性假设。这些假设导致金融自由化理论忽视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所广泛存在的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问题,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竞争性市场的缺失问题,也忽略了制度分析在金融抑制成因及如何实现金融深化方面的重要意义。显然,结合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发展的具体阶段,讨论金融抑制在我国农村地区的特征及其表现,是展开进一步分析的前提。对这一问题的考察,需要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微观主体,各需求方和供给方的界定和特点有精确的把握。而对以上供求双方的把握,单靠理论分析显然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实地的调研。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设计调研的方向和重点,通过对调研所得数据的详细分析并结合对各供求主体的座谈交流,本文得出的结论是:三农的金融需求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在满足三农对金融的不同层次需求上仍显滞后,我国农村地区仍然存在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三农金融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依然存在。这种矛盾突出地表现为需求与供给的错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是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一方面,由于小农经济所表现的非规模化经营和产业链过短制约了三农金融需求的规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也并没有针对小农经济的特点而明显的改变其业务种类。结合调研分析,本文对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的成因和特征展开进一步论述,包括从需求抑制和供给抑制层面、金融机构经营层面和经济制度层面等多角度挖掘我国金融抑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制度层面上讲,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经济发展战略,在这一战略下,目标函数可以表述为重工业优先发展条件下的资金积累最大化。实现这一目标的约束条件是资金的稀缺性和分散性。政府作为金融制度的主要供给者,从金融供给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从需求方考察,当农户和工商户在农村资金借贷市场上做出决策时,会考虑资金借贷的收益和成本,前者与借款的来源和具体条件直接相关,后者与资金的具体用途有关,我国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抑制的主要原因是需求主体的资金收益无法补偿其借贷成本。从金融机构经营层面考察,农村各个层次的资金供给主体在经营层面面临不同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前者包括金融机构在放贷时面临的资金约束、人员约束和制度约束;后者主要包括信用环境,客户需求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与配套措施不到位。最后,文章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象的成因及其效应讨论的基础上,从培育金融需求和释放金融供给两个角度给出解除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的解决思路,其中培育金融需求是消除需求抑制的关键。农户的金融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户家庭收入之间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培育金融需求的核心在于拓展农业的产业链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对于解决供给抑制的思路,关键在于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引入新型金融机构的意义不在于其贷款占比的绝对数,而在于其能够为农村金融市场注入活力,进而引入了新的业务模式。而以农信社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出于竞争的压力也会主动考虑如何改善其传统的业务模式从而更好的与三农需求特点相匹配。总之,研究如何解除农村现存的金融抑制现象,就是研究如何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均衡。而这一路径的实现依赖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同时右移,前者在于努力培育三农金融需求,后者在于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