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服型地铁站域可步行性评价研究——以大连典型商服地铁站为例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gbmnma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交通压力不断增大和人们对健康、低碳关注的升级,人们逐渐采用轨道交通作为主要的出行方式,既可以有效地缓解交通压力,又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而轨道交通站点与步行紧密相连,站点周边可步行性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对环境的直观感受。同时,商业服务区位于城市的交通枢纽地带,在城市中占据中心重要地位,此区域内的设施功能复杂,人口流动频繁。人们到达该区域的方式多为地铁并通过步行前往目的地,所以站点附近的可步行性对轨道交通和商业服务区的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可步行性及其评价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功能结构相对单一的社区、街道等,极大程度上忽略了对城市极其重要的商服型地铁站域,研究方法上也存在片面性的问题,缺少一套宏观评价、客观量化、表征与内部、数据与主体感知相结合的地铁站域可步行性评价体系。而步行指数是国际上应用广泛的衡量城市可步行性水平的评价方法,其是对区域整体进行客观的定量评价。本文所建立的评价模型是以表征功能层面的步行指数为基础,增设对商服型地铁站域可步行性内部结构与环境层面影响要素的探讨。两个层面的评价方法能够更加符合站域实际情况,可以较为全面、系统地评价站域的可步行性,从而推导对站域可步行性的强作用性影响要素。
  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等内容,通过对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梳理,并结合商服型地铁站点的特征,归纳总结出商服型地铁站域可步行性的评价方法,分为表征功能层面的步行指数、内部结构与环境层面的影响要素指标两个评价层面;其次,构建了具有两个评价层面的可步行性评价模型,并选取大连三个典型的商服型地铁站点,以站域内步行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勘察与调研了解其现状,并进行两个层面的可步行性评价;最后,通过对两个评价层面下的步行指数和影响要素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探寻对站域可步行性的强作用性影响要素,进而分析大连商服型地铁站域可步行性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应的强作用性影响要素提出优化策略,希望能有效的提升商服型地铁站域内的可步行性,进一步促进城市的步行性及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转变建造方式与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预制装配化技术在住宅产业的应用与推广是未来住宅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主、被动式一体化设计策略在建筑中的应用是实现住宅运行节能升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结合我国住宅现阶段建设总量大和能耗总量高的特点,推广应用高建造效率、高工业化程度,结合主、被动式设计实现低运行能耗的可持续模块化住宅,对于回应建造方式的转变和建筑节能
声扩散体被广泛用来提升声场均匀度、提供侧向反射声以及消除回声等。自施罗德扩散体提出至今,关于施罗德扩散体的扩散性能也渐渐为人所知。其有限的扩散频率范围以及大面积重复排布后整体扩散性能降低等不足使人们更加迫切希望找到性能更加优越的扩散体。阶梯状扩散体制造简便,扩散性能优良,因此本文对阶梯扩散体的形状进行优化。为提升大面积使用的扩散体扩散性能,提出了直接对周期排布的阶梯状扩散体进行整体优化的方法。因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