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选择靳三针穴组中“肠三针”穴,观察麦粒灸对腹部术后胃肠动力恢复的影响。研究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外科病房选取60例腹部术后(胆结石、阑尾炎)患者,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患者分为麦粒灸组30例和电针组30例。患者术后均给予护理常规,禁食水,常规补液,胃肠减压,抗炎治疗,TDP照射等措施,重症患者可同时给予吸氧,全胃肠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法。治疗组加麦粒灸天枢、关元、上巨虚;对照组加电针足三里。每日治疗两次,并于术后第一天开始,分别监测治疗前后的肠鸣音;并记录患者第一次排气、排便的准确时间。记录术后病人的体温、血常规、生化及有无使用止痛类药物等各项指标。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麦粒灸对术后第一次排气时间、肠鸣音的影响艾灸组和电针组对术后术后患者胃肠动力恢复均有疗效,排气时间短,肠鸣音出现早。两组治疗次数经秩和检验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艾灸组第一次排气时间平均为38小时48分钟,其中小于24小时为4例,24~48小时为17例,48~72小时为9例,全部有效;电针组第一次排气时间平均为49小时54分,其中小于24小时为3例,24~48小时为9例,48~72小时为12例,大于72小时为6例,24例有效;两组排气时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肠鸣音出现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麦粒灸对治疗后症状改善状况的影响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情况经统计分析,术后三天内两组体温的均数和标准差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经秩和检验P>0.05,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治疗组全部有效,其中显效12例,有效18例;对照组中显效3例,有效26例,无效1例。结论麦粒灸组、电针组对术后胃肠动力恢复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麦粒灸组排气、排便时间提前,术后症状改善明显,优于电针组(P<0.05),有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