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徒生童话文学在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和文化记忆。自1913年开始传入中国,对安徒生童话作品的研究自研究初期的传记形式慢慢演变至更深层次的研究,从单一化的趋势向多元化在转变,研究视角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当今儿童文学处于多元化的消费形态下,当某些文学范式在传播和接受领域内被迫消退的时候,以安徒生童话为代表的童话名著却不断的被改编、被重版。作为一个被阅读的异化文本,它究竟具有何种魅力,在国内屡次掀起被借鉴、被解读的研究热潮?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研究专家、王泉根在其《21世纪儿童文学要研究什么》一文中指出:"时代再变,世界再变,人的一些最根本、最恒久的东西不会变。文学,包括儿童文学,应当‘以不变应万变’,去描写和表现人性中那些恒久的东西,那些不变的意义和价值"所有关注安徒生和热爱童话的人必然都不能够忽视,作家毕生经历颠簸坎坷,被打压被侮辱,甚至得不到常人应有的尊重,生活压抑痛苦,唯一能慰藉他的就是写作,为那些同样生活贫穷寂寞的孩子们写一些温暖的东西,来安慰他们幼小的心灵。他洞悉世间人情冷暖,饱尝世态炎凉,却还是愿意单纯的相信,爱,终究还是存在的。他在自己构建的童话世界里,尽情书写自己的信仰,每一个故事人物的存在,都有一杆道德标杆在衡量着,通过这些故事人物的设置向世人传达向真、向善、向美等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或者在作者的心里,是存有小小的私心,希望这些故事能感动孩子们并带给他们一生的影响。对于美和善,他无私的推崇和赞颂,对于丑陋和冷漠,给与无情的抨击,而正是由于站在道德的高度去书写和批判,安徒生的童话文学作品才能如此贴近人们的心灵,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在任何时代,道德的审美都是共通的。在安徒生童话文学中频繁出现的各种意象,我们择取较为典型的三个意象(死亡意象、玫瑰意象和圣经情结)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进行阐释和论证,意图解构文字深处所隐藏的深厚道德底蕴,对纯真人性的推崇,对诗性品质与幻想的捍卫,对爱与上帝的永恒追求和崇高道德审美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