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通过检测眼翼状胬肉中p16基因内外显子1(exon1)、外显子2(exon2)的分子遗传学改变,以进一步明确p16基因突变与翼状胬肉之间的关系。方法:共收集40例翼状胬肉组织和同一时期的正常结膜组织样本。组织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从基因组DNA中分别特异扩增p16基因1、2外显子片段。扩增产物经分离纯化后采用PCR-SSCP法对40例已确诊的翼状胬肉进行p16基因exon1、exon2的突变研究,用双脱氧链终止法对exon1、exon2发生突变的样本进行DNA测序测定,并分析测序结果。结果:40例翼状胬肉中,通过SSCP分析,p16基因外显子,总突变率为22.5%(9/40),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P<0.05),其中exon1、exon2a、exon2b、exon2c的突变率分别为2.5%(1/40)、0%(0/40)、12.5%(5/40)、7.5%(3/40),p16基因的两个外显子中,外显子2的改变明显高于外显子1(P<0.05)。p16基因突变与患者职业有关,户外工作患者的突变率明显高于户内工作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患者性别、年龄、翼状胬肉进展时期、初复发情况等临床参数无显著性相关(P>0.05)。通过测序,9例翼状胬肉样本,相对正常结膜组织,均发生了改变。如:exon1(P6)76碱基处G换成T,exon2b(P32)624碱基处T换成A,exon2c(P14)644碱基处G换成A等。结论:1.翼状胬肉中存在p16基因突变,提示该突变可能参与了翼状胬肉疾病的发生发展;2.翼状胬肉中P16基因外显子2突变明显多于外显子1,提示其在翼状胬肉中发挥作用主要在外显子2中;3.检测出的p16基因突变及其与患者职业的相关性提示了p16基因在翼状胬肉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p16基因突变的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紫外线的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