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地球表层较为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过渡性景观,是人类重要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和科学资源库,是检验边缘效应理论和中度干扰理论的最佳场所,也是国家和地区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支撑系统。黄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暖温带最年轻、保存最完整、分布最广阔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在维持区域水平衡、蓄水调洪、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河流系统完整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形成和特点决定了其对黄河水文条件的严重依赖,黄河水资源作为河口湿地最重要的驱动性生态因子,水文过程调控与水资源补给成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的必须手段。因此,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演变的水文驱动机制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选取黄河三角洲湿地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黄河中下游主要站点水沙资料和黄河三角洲湿地遥感影像数据,开展了水沙变化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黄河中下游小浪底、花园口、利津三站1976-2014年的径流量、输沙量、含沙量等数据资料,系统分析了水沙演变特征及调水调沙前后水沙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小浪底、花园口和利津站的径流量和输沙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三站径流量在1976-1997年呈波动下降趋势,1997-2014呈缓慢上升趋势,输沙量在1976-2002年整体呈下降趋势,2002年后趋于稳定;调水调沙后,径流量呈缓慢上升趋势,输沙量基本趋于稳定。(2)根据黄河三角洲湿地1976、1984、1992、1996、2001、2004、2006、2010、2014年共9期的遥感影像解译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系统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景观格局指数和植被指数的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受调水调沙、生态补水、围田养殖等因素影响,1976-2014年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湿地重心整体由西北向东南转移;斑块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破碎化程度逐步增加;芦苇、柽柳、翅碱蓬覆盖面积及覆盖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002年小浪底调水调沙试验后,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景观格局指数、植被指数逐步回升并趋于稳定。(3)水文过程控制着湿地的形成与演化,是塑造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湿地景观格局动态特征的重要驱动力。水沙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演变分析结果表明:来水来沙对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面积变化影响显著,而围田养殖等人类活动对人工湿地变化影响较大;黄河三角洲湿地斑块面积、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呈逐步上升趋势,受利津站来水来沙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与修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