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1998年中国首只新证券投资基金的发行成立,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基金规模持续增加。截至2009年8月,市场上各类基金有469家,基金在市场中的地位继续不断提高,对整个股市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基金所持有股票市值已经达到20%以上,高的时候甚至达到了30%。基金的快速发展不单单丰富了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品种,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向前发展,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基金管理人和相关监管部门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基金公司之间的竞争势必会更加激烈。基金管理人能力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将对相关政府部门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尤其是随着基金资金实力的不断壮大,它们的行为势必会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规范和引导好它们的投资行为,以促进中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个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此外,投资者面临这么多基金的选择空间,他们急需一些理论研究进行指导,为他们在基金投资选择方面提供一些可参考的意见。因此,理论、实务界都一直很关注基金的综合研究,以便为广大基金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为基金管理人发展战略及激励机制的制定提供一些理论基础,同时也能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政策制定的一些参考意见。本文主要从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出发,对国内外的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进行一个介绍,着重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的传统模型和本文应用的T-M、H-M模型进行详细的介绍。并运用T-M和H-M模型对我国20家不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20家不同股票型基金在2006年10月——2007年9月大牛市阶段和2007年11月——2008年10月大熊市阶段的择时选股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选股能力方面,大部分样本基金具有一定的选股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显著,基金管理人对于投资组合中股票的选择能力还是不能令人满意。虽然总体选股能力并不显著,但是本文在用H-M模型所作出的实证结果中,基金管理人在熊市中所具有的正选股能力家数要比牛市中多9家,占到了样本数量的45%。本作者认为这是由于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基金管理人在熊市中普遍具有“羊群效应”、抱团取暖的现象,使得基金所持有的股票的表现好于市场平均的表现。在择时能力方面,无论是从T-M模型还是从H-M模型的实证结果来看,大部分样本基金在牛市中呈现出一定的择时能力,但总体择时能力同样并不显著,只有少数几只能够接近通过显著性检验。而在熊市阶段透过T-M和H-M两个模型的实证结果,本文发现基金管理人几乎完全不具备择时能力,而且普遍还呈现出负的择时能力来。很多专家和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基金管理人普遍自身把握时机能力差造成的,但是这种在牛、熊市中表现出的截然不同的择时能力给与这类观点带来一种质疑。本作者认为,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基金的卖出行为可能在熊市中受到了政府的干预是出现这种择时能力反差甚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全文共分六章,从它们的逻辑关系来看,本作者可以将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第二章,是本文的前言部分。主要阐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局限性以及文献综述,它起着纲领性的作用。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主要对影响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因素做一个介绍。同时,对Treynor指数、sharpe指数、Jensen指数三种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的传统方法进行一个介绍,紧接着本文将对论文中所应用的T-M模型、H-M模型进行一个详细的介绍。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第五章,主要介绍样本与数据的选择,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模型得出实证结果,并对牛、熊市不同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总结部分,将对全文再做一个概括性的总结,对在牛、熊市中基金所表现出的不明显的选股能力和差异较大的择时能力的原因进行一个分析,并对自己论文的不足和未来需要扩展的地方做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