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中药清肠化湿、健脾益气法分期序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并以动物实验从免疫学角度探讨清肠化湿方的作用机制,为形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规范化方案做出有益的探索。方法:临床试验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1例经结肠镜确诊为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及中医辨证属湿热内蕴证的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36例)和美沙拉嗪对照组(35例)。中药治疗组患者活动期给予中药清肠化湿方口服配合中药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症状缓解后维持治疗1周再改予中药扶正清肠方巩固治疗;美沙拉嗪对照组活动期予美沙拉嗪肠溶片(5-ASA) 4g/d,病情缓解后维持治疗1周再改为1.5g/d维持缓解。总疗程2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证候疗效、主要症状消失率、肠镜及病理疗效、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变化以及缓解率和复发率等,并监测用药安全性。实验研究采用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法复制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以中药清肠化湿方与巴柳氮钠相对照,灌胃10天后,分别采用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NF-α、IL-8在mRNA水平及TLR-4、NF-KBp65、PPAR-γ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于美沙拉嗪对照组(P<0.05)。中药组的证候显愈率达77.8%,高于美沙拉嗪组的54.3%(P<0.05)。中药序贯治疗对患者症状积分的改善优于美沙拉嗪肠溶片(P<0.05),而且便血及腹痛两个主要症状的消失率,中药组(86.1%,75.0%)高于美沙拉嗪组(62.9%,46.2%)(P<0.05)。中药组的肠镜和病理疗效均优于美沙拉嗪组(P<0.05)。对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的监测发现,中药组的改善更加显著(P<0.01)。治疗结束时中药组缓解率(86.1%)高于美沙拉嗪组(62.9%)(P<0.05)。随访的6个月内,中药组复发率为25.8%明显低于美沙拉嗪组(63.6%)(P<0.01)。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清肠化湿方对模型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及病理学评分均有改善作用(P<0.01)。清肠化湿方能下调模型大鼠结肠组织TNF-a和IL-8 mRNA的表达(P<0.01),且对TNF-a mRNA的下调作用优于巴柳氮钠对照组(P<0.05)。清肠化湿方能抑制大鼠结肠TLR-4、NF-κBp65蛋白表达(P<0.01),且抑制效果优于巴柳氮钠组(P<0.01),清肠化湿方有促进肠组织PPAR-γ表达的作用(P<0.01),但作用不及巴柳氮钠(P<0.01)。结论:临床试验证实,清肠化湿、健脾益气法分期序贯治疗方案是轻、中度UC的有效治疗方案,不仅在症状改善、黏膜修复等近期疗效方面效果显著,而且在减少复发的远期疗效方面较美沙拉嗪肠溶片也有着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进一步深入研究。实验研究显示,清肠化湿方对模型大鼠结肠组织TNF-α、IL-8、TLR-4、NF-κBp65以及PPAR-γ等多种炎症和免疫介质均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但其具体的作用途径和关键的治疗靶点尚有待于更深入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