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近年来我院大面积烧伤病动脉血气及酸碱平衡变化情况,探讨PH值、SB、PaCO2、碱剩余、乳酸、PaO2等内环境监测指标在烧伤治疗中的价值及具体数值范围,以及对烧伤患者病情变化和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借鉴。资料与方法按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自2010年12月至2014年09月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烧伤科收治的59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病历资料。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两组患者的动脉血PH值、SB、PaCO2、碱剩余、乳酸、PaO2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行t检验或x2检验。结果1、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8h段动脉血PH值死亡组为(7.24±0.08),存活组为(7.31±0.09);伤后24h段死亡组PH值为(7.28±0.11),存活组为(7.35±0.08);伤后48h段死亡组PH值为(7.36±0.13),存活组为(7.41±0.04)。两组各时段PH值有明显差异(P<0.05)。伤后48h段PH值正常患者死亡率为10.0%,PH值大于7.45的患者死亡率为40.0%,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伤后8h段死亡组动脉血SB为(16.5±2.8)mmol/L,存活组为(18.6±3.8)mmol/L;伤后24h段死亡组SB均值为(17.4±4.1)mmol/L,存活组为(20.4±3.6)mmol/L;两组SB值有明显差异(P<0.05)。伤后48h段死亡组SB为(21.7±6.1)mmol/L,存活组为(23.3±2.7)mmol/L。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伤后48h段SB大于27mmol/L患者死亡率为50.0%,SB正常患者死亡率为11.8%,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3、伤后8h段paco2<35mmhg的患者与paco2正常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余各时间段,paco2<35mmhg、paco2>45mmhg的患者与paco2正常的患者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伤后8h段死亡组动脉血be为(-10.5±4.4)mmol/l,存活组为(-7.5±4.3)mmol/l;伤后24h段死亡组be为(-8.5±4.6)mmol/l,存活组恢复至(-4.9±3.8)mmol/l;伤后48h段死亡组be均值恢复至(-3.5±5.7)mmol/l,存活组恢复至(-1.0±2.8)mmol/l。两组各时间段be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5、伤后8h段死亡组动脉血乳酸为(5.3±2.3)mmol/l,存活组为(4.3±1.9)mmol/l;伤后24h段死亡组乳酸为(4.5±2.9)mmol/l,存活组为(3.3±1.8)mmol/l;伤后48h段死亡组乳酸为(3.5±1.4)mmol/l,存活组为(2.5±1.3)mmol/l。两组伤后各时段乳酸含量差异明显(p<0.05)。6、伤后24小时段及48小时段pao2<80mmhg的患者与pao2正常的患者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各时段pao2正常的患者与pao2<80mmhg的患者、pao2>100mmhg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大面积烧伤患者,伤后8小时ph值小于7.3预示病情严重,死亡率较高。伤后24小时内的治疗情况对预后有明显影响。至48小时ph值偏碱的患者增多,且有较高的死亡率,临床上要引起重视。2、大面积烧伤病伤后8小时sb值在18.5mmol/l以上,伤后24小时sb值达到20mmol/l以上者死亡率较低;伤后48小时sb大于27mmol/l的患者死亡率亦高,临床上要引起重视。3、大面积烧伤病对预后有重要影响,临床上要积极处理。24小时后要及时有效改善呼吸性碱中毒。4、大面积烧伤患者动脉血be含量与死亡率相贾。伤后8小时be在-7.5mmol/l以上;伤后24小时在-5mmol/l以上能改善预后。5、大面积烧伤患者动脉血乳酸含量与死亡率相贾。通过救治伤后24小时乳酸控制在3.5mmol/l以下,能有效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