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审美人类学的学科建设在最近几十年获得较大的发展,但研究方法和体系却尚未完全确立。范丹姆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此有极大的借鉴意义。范丹姆提倡实证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语境研究三大研究方法。实证研究要求审美人类学的研究要以口头表述的资料为基础,传统美学研究中看重的文献资料在范丹姆的眼中只能是第二手资料。只有坚持以经验数据为基础,才能得到有效的、科学的研究结果。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范丹姆认为我们要保持一种包容、开放的态度对待文化间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实质上就是相对的形式与普遍的形式原则之间的矛盾。我们不能以自身文化为中心去评价其他民族或文化的优劣,进行比较研究必须摒弃自我民族文化的束缚深入到所研究文化的语境中去。同时,因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因此,他坚持一种语境整体观。提倡在整体语境中探讨审美偏爱与社会文化价值理想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社会文化理想是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的,受这种理想影响的审美偏爱也就必然呈现出不同文化上的差异。范丹姆的这三种方法是围绕着审美偏爱的多样性问题而进行的,并最终解决了审美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问题。这三种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协作的。借鉴这一方法,能够为中国的审美人类学学科建设找到一些启示。论文第一部分,主要对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基本视角进行介绍,勾画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轮廓。主要讨论了人类学研究的三大方法:以经验为基础;跨文化视角和强调语境。在范丹姆看来,研究特点社会文化必须借助这三大方法,因此笔者首先在开篇对三大方法的特征和要点进行概述。以经验为基础,关键是要获得人们口头表述的观点;跨文化视域应首先扩展美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使其成为跨文化有效的工作;强调语境,视社会为统一的整体,要求把社会现象置于整个社会文化范围内进行思考。这三大人类学研究方法对美学具有借鉴意义,但美学研究却一直被人类学家忽视,范丹姆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要求进行实事求是的美学研究,坚持一种中性的形式二元论,最后要坚信非西方社会的民族也能够用语言表达他们的美学观点。这些问题的解决,为人类学与美学的整合解决了障碍,并为后文的详细介绍打下基础。第二部分,重点研究范丹姆审美人类学方法论的跨文化视角。运用跨文化视角进行审美人类学研究的前提是要确定一种跨文化适用的美学概念。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对人类学文学中的美学定义进行修正;其次要从美学概念的外延进行扩充;最后是走向一种多感官的审美感知,强调审美与除视觉与听觉之外的其他感知觉的联系。审美人类学全球范围内的比较视域的应用,意味着在美学研究中我们需要讨论审美普遍论与审美相对论的问题。笔者通过与中西传统审美普遍论与审美相对论的对比,发现范丹姆认为相对论与普遍论是相互协调与共存的关系,对中国美学研究具有消解中西二元对立与本位文化立场的作用。第三部分,是对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方法的讨论。实证研究作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具体表现为田野调查的研究途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与作为人类特有存在方式的美学具有相同的旨归。但实证研究方法一直没有进入美学研究的视野。范丹姆提出了实证研究的具体方法论维度,包括艺术批评研究、艺术家研究和审美词汇研究。这样的实证研究方法,为陷入瓶颈期的美学的思辨哲学研究带来生机。使美学研究对审美批评的研究,艺术家的研究及审美词汇的研究都有法可依,有迹可寻。第四部分,是对范丹姆审美人类学研究论的核心部分—语境主义的研究。在美学研究中,形式主义与语境主义是两种相互对立的方法,讨论的是形式与社会文化意义是否可拆分的问题。但在范丹姆的语境主义方法里,只致力于揭示‘形式偏爱’的事实或仅记录‘内容偏爱’都不是语境主义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依然需要考虑形式,但又决不是对形式和意义的简单联合。语境主义要关注形式和语境在产生积极审美反应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范丹姆以对四个非西方民族的个案研究展示了语境主义研究方法的具体应用。其基本研究步骤是首先确定所研究社会的视觉审美偏爱;而后,确定哪些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类型是被审美地偏爱的视觉刺激引起的;最后,对从不同文化中得到的,关于审美偏爱的形式及其代表的文化意义的不同经验数据进行比较。范丹姆的审美人类学研究方法论,以对民族志的经验数据的把握为出发点,通过探究特定社会中美学观念与社会文化理想之间的联系——这些社会文化理想会影响人们的审美偏爱——来解释审美偏爱的文化多样性。将科学的人类学方法引入美学研究,使思辨的哲学研究方法在客观、真实的探究中找到出路。对中国审美人类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