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茁壮成长,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加,市场投融资能力不断增强,为我国近些年实体经济的崛起和走上世界舞台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我国资本市场还很“年轻”,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新股发行制度仍停留在核准制阶段。在这种制度背景下,我国资本市场实际运行中出现各种问题,如IPO抑价、新股破发与财务造假等,进一步导致资本市场的不稳定,给经济发展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针对以上问题,证监会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这其中就包括2009年以来的六轮新股发行体制改革。本文联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文献,以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石,探讨了国家宏观层面的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企业微观层面的盈余管理以及IPO定价效率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本文利用2007-2017年首次公开发行公司(A股)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予以验证。本文研究发现:第一,2009年以来的IPO制度市场化变革显著降低了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前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可能性;第二,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前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导致新股发行价偏离企业内在价值。另外,本文发现2009年以来的新股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第三,2009年以来的IPO制度市场化改革显著降低了IPO定价偏离率。本文的创新在于三点:其一,从制度变迁角度探讨盈余管理和IPO定价偏离的治理机制。截至目前为止,国内外诸多学者往往考察证券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对盈余管理和新股发行定价效率的影响,而忽视了宏观政策环境这一因素。而目前中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变革阶段,忽略制度变迁来单纯研究盈余管理与IPO定价效率治理机制是不合理的。其二,丰富了盈余管理与IPO定价效率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以往文献中关于上述两者相关性的研究较少且结论不一,本文基于IPO制度市场化改革视角研究两者的相关性,丰富了相关研究。其三,采用IPO定价偏离率反映IPO定价效率。IPO定价偏离率能同时衡量定价偏高或偏低两种情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目前存在的新股破发现象,比抑价率更具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