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首次确诊时的临床特点、临床分型及相关关系,为其临床诊疗、预防和健康教育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和整理2017年1月~2019年10月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首次确诊的所有住院IBD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分析并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包括患病人群一般特征、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分级、药物治疗情况及临床表型分布等。结果:1.在过去3年中,首次确诊住院IBD共计242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40例,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102例。2.人口特征:UC男女比为1.3:1,CD为1.9:1;IBD确诊年龄分布于13~85岁,UC男性和女性平均确诊年龄为45.48±17.31岁、44.92±15.28岁,CD男性和女性平均确诊年龄为30.02±13.39岁、33.71±14.22岁,在确诊年龄上两者性别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UC和CD中吸烟者分别占10%、15.69%。UC和CD疾病分布均城市地区高于农村,比例分别为1.7:1、2.1:1,两者城乡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C和CD中有阑尾炎手术史者分别为2例(1.43%)、9例(8.82%)。UC发现家族病例2例(1.43%),CD未见。3.临床表现:UC消化道症状以腹痛(66.43%)、腹泻(95.00%)、粘液脓血便(84.29%)为主;全身症状以贫血(62.14%)、发热(17.86%)、体重减轻(45.00%)为主;肠外表现5.71%,其中口腔溃疡有7例,肝胆病变有1例;并发症2.86%,其中结直肠癌变1例,结肠出血3例。CD消化系统症状以腹痛(81.37%)、腹泻(54.90%)为主;全身症状主要是贫血(63.73%)、体重减轻(53.92%);27.45%CD有肠外表现,其中口腔溃疡26例,结节红斑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6.08%,以肛周病变发生率最高,达24.51%。4.药物使用情况:UC中,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使用率为94.29%,糖皮质激素使用率20.00%,生物制剂使用率22.86%;CD中,5-ASA类制剂接受率16.67%,糖皮质激素接受率10.78%,免疫抑制剂接受率23.53%,而86.27%接受生物制剂治疗。5.临床分型:UC初发型占41.43%,慢性复发型占58.57%;轻度占14.29%,中度占45.00%,重度占40.71%;E1型占5.72%,E2型占37.14%,E3型占57.14%。经分析,不同病变部位UC的临床类型、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情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E1与E2、E3比较有差异。不同临床类型UC的严重程度、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确诊年龄段UC的病变部位、临床类型及临床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UC在病变部位、临床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UC和不吸烟组UC在病变部位、临床类型及严重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CD中,A1型10.78%,A2型65.69%,A3型23.53%。L1型18.63%,L2型22.55%,L3型51.96%,L4型6.86%,L1+L4~b型0%,L2+L4~b型1.96%,L3+L4~b型3.92%。B1型56.86%,B2型32.35%,B3型10.79%,B1p~c型16.67%,B2p~c型6.86%,B3p~c型0.98%。按简化CDAI评分,轻度9.80%,中度79.41%,重度10.79%。经分析,不同确诊年龄CD的疾病行为、肛周病变及肠外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变部位和累及上消化道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3与A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变部位CD的疾病行为和肠外表现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肛周病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L4与L1、L2、L3比较差别有意义(P<0.05)。在上消化道有无受累组间,疾病行为和肛周病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肠外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CD在确诊年龄、病变部位、疾病行为、肛周病变上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外表现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CD和不吸烟组CD在确诊年龄、疾病行为及严重程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变部位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L3型和L2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近3年经我院首次确诊IBD患者中以UC相对较多。UC和CD临床特点各异,CD较UC患者肠外表现及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在治疗药物选择上,UC主要基于5-ASA类制剂,CD则更常应用生物制剂治疗。IBD不同临床分型及各临床亚型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一定程度上预测疾病的预后,但有些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不一致,可能与样本量、种族、地域差异等因素相关,仍有待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