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成为了塔里木盆地的勘探热点,而岩溶储层是其中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本文在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储层地质学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野外露头、钻测井、地震资料,对塔中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的4个关键不整合面T74、T72、T70、T60进行了识别和特征分析,并探讨了不整合界面发育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控制作用。关键不整合界面具有明显的测井、地震响应特征:T74、T72、T70、T60界面在测井上表现为TH/K曲线峰值大于7,同时INPEFA曲线在界面处呈正向拐点,即先经历干旱环境之后进入逐渐湿润的沉积环境。而同位素值的强烈偏负值以及界面上下的同位素值差异也可以很好的指示不整合面的存在。在地震上,T74界面作为一间房组顶界面,在塔中地区可见明显的削截、上超现象,与下部地层成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其不整合叠合区主要位于塔中19井周边,范围较小;T72界面作为良里塔格组顶界面,沉积地层以单轴连续沉积为主,其下伏地层削蚀现象不明显,但上部地层上超现象显著,其不整合叠合区范围较T74界面更大,沿塔中19—塔参1—塔中1井一线周边展布;T70界面是桑塔木组顶界面,多处地层可见削蚀、上超现象,其不整合叠合区位于塔中东南部古城墟隆起区域;T60界面是志留系顶界面,地震剖面上可观察到显著的削蚀、上超现象。通过趋势外延法和上超点法恢复了各关键不整合界面古地貌,结果显示:T74古地貌高地自塔中地区西侧以一鸟头状深入至塔中隆起中心地区,其高地势部位发育于塔中II号断裂带附近;T72古地貌在和4井周边和塔中19井-塔参1井周边存在两个地貌高点;T70古地貌整体上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形态特征,显示南部地区台地沉积为主,而塔中北坡部位为盆地相沉积环境;T60古地貌高点仅存两个较高部位地区,以和4井为中心的区域和古城地区的局部区域,该时期盆地内大部分区域被海水覆盖,相比奥陶纪时期海平面进一步上升,形成海陆混合相的沉积环境。各界面古地貌高点位置均为岩溶储层初始发育位置,但随时间推移及构造运动的改造,残存地貌高点数量变少,面积变小,集中发育于塔中II号断裂附近,直至海西早期才逐渐消失,这些地貌高点为岩溶储层发育有利区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