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译者主体性进行了研究,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视野。但细看,则不难发现几乎所有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均理想化地将单个译者作为了其研究对象。说此类研究理想化,是因为在现实中,有的翻译活动是由两个或多个译者共同完成的。实际上,在中西翻译史上均有关于合作翻译先例的记录,远者如西方历史上的《圣经》合译,中国历史上的佛经翻译,近者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组织翻译的哈利.波特系列书籍。此外,今天的人们仍视合作翻译为一有效的翻译模式,并将其加以利用。但是,学界对合作翻译的研究不甚全面深入:首先,学界未能高度重视合作翻译,相关研究成果也较少;其次,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侧重对合作翻译的描述性研究,鲜有学者在一定理论框架下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拟在“译者主体性”这一理论框架下探讨合作翻译,具体涉及译者主体性的发展梳理,合作翻译的概况介绍。通过马爱农、马爱新合作翻译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个案的分析,本文着重分析译者主体性在合作翻译中的体现。除引言及结论部分外,本论文共计三章:第一章主要回顾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其中会介绍其概念,以及其发展。第二章主要谈论合作翻译。在此章中,作者首先介绍了合作翻译的概念。其次,作者尝试采用不同标准,对合作翻译进行了分类。最后,作者列举了不同学者对合作翻译的评价。第三章乃本文的中心,作者主要借助对《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文本的分析,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合作翻译中的具体体现。考虑到此文本的特殊性,在此章前两部分中,作者介绍了与此书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详细分析了合译此书的原因。本章第三部分则通过对截取实例的分析,从翻译文本的选择、文本理解、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四个方面详细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合作翻译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