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牙鲆幼鱼高温和低温胁迫后的补偿生长潜力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补偿生长的概念、胁迫和补偿生长过程中水生动物的反应、补偿生长的机制及相关的研究进展,并根据补偿生长的理论和应用意义,以及发挥应用潜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并在室内可控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设计了高温(26.5℃)胁迫不同时间和低温(8.5℃)胁迫不同时间两个实验,以查明高温和低温单周期胁迫不同时间对褐牙鲆幼鱼补偿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⑴将平均体重为0.8g的牙鲆幼鱼设置5个不同的处理,第一组(S0)为幼鱼在正常温度(20℃)下生长,其他四组(S10、S20、S30、S40)为幼鱼在26.5℃分别胁迫10、20、30、40天,然后将所有处理的温度在3天内恢复至生长最快的处理的温度(20℃),每隔10天称重一次,观察有无补偿生长现象,并根据收集的数据分析其补偿生长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胁迫结束时牙鲆体重显著小于对照组S0,牙鲆在高温胁迫期间的生长率(SGR)远低于对照组S0,虽然高温胁迫期间摄食率(FR)较S0高,但食物转化效率(FCE)远低于S0,这是导致这一期间生长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养殖水温恢复到20℃后,所有处理都表现出了补偿生长现象,特定生长率在整个恢复生长期间明显比对照组S0高。其中S10和S20处理分别在恢复生长10天和40天后体重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其它处理至实验结束时体重也不能赶上对照组。在恢复生长期间,所有经受过高温胁迫的处理都表现出比对照组高的摄食率,而食物转化效率并不比对照组高,表明牙鲆幼鱼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获得高温胁迫后的补偿生长的。  ⑵设置5个不同的处理,将平均体重为3.87±0.14g的牙鲆幼鱼分别在8.5℃下养殖0wk(S0,20℃)、1wk(S1)、2wk(S2)、3wk(S3)、4wk(S4),然后在3天内均匀地将温度恢复至20℃,观察其补偿生长。10wk的实验结果表明,牙鲆在低温胁迫期间的生长率(SGR)远低于对照组S0,在胁迫结束时体重显著小于对照组S0,低温胁迫期间较低的摄食率(FR)和食物转化效率(FCE)是导致这一期间生长率低的主要原因。在养殖水温恢复到20℃后,所有处理都表现出了补偿生长现象,特定生长率在整个恢复生长期间明显比对照组S0高。其中S1处理在恢复生长6wk后体重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获得了完全补偿生长,其它处理至实验结束时体重也不能赶上对照组。在恢复生长期间,所有经受过低温胁迫的处理都表现出比对照组高的摄食率,而食物转化效率并不比对照组高,表明牙鲆幼鱼是通过提高摄食率来获得低温胁迫后的补偿生长的。
其他文献
研究大洋性物种的垂直分布和栖息地特征对认识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为目标鱼种的渔业管理、以及制定有效措施来减少兼捕提供重要信息。通过我国科学观察
本文通过为期4周的养殖实验研究了不同脂肪源和不同鱼油水平对不同生长阶段中华绒螯蟹生长、体脂含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了不同脂肪
本研究对高效氯氰菊酯杀虫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安全应用进行综合性评价。以鲫(Carassius auratus)为试验鱼,研究了在不同更换药液频率、溶剂配制、水温、pH值、鱼规格条件下高效氯
盐碱地是我国濒海地区土地资源的一部分,占有很大比重,并且每年因自然及人为原因面积逐年增长。这些地方既有滨海重盐碱地,又有内陆盐碱地,其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形成了水、土中盐
第一部分为“鲮鱼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微卫星标记是一种以2~6bp的核苷酸序列,成串联重复散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重复序列,一般重复数为4~60次,具有保守性、共显性遗
学位
《中韩渔业协定》(简称《协定》)是我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简称《公约》)生效后签订的第二个政府间渔业协定,是中韩两国尚未完成海洋划界的情况下,就渔业问题做出的临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