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国内外发生比较普遍的病害,在世界大多数的小麦种植区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可由多种病原引起,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病原种类及其比例存在差异。国内外学者在黑胚病症状、病原菌种类、发病条件及黑胚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方面有不少报道[7,11,13,15,41,47],而从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寄主的互作方面研究报道甚少,因此本论文对小麦黑胚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及其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果:(1)根据柯赫氏法则,分离所得主要病原菌为小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和细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分离率分别为6.67%和76.67%。(2)温室滴接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结果表明病原菌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均能引起小麦黑胚病,病原菌回接分离率分别达99.50%和96.67%,但小麦根腐离蠕孢的致病力较细链格孢强。(3)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两种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和pH范围分别为4℃~38℃和pH 3~12,最适萌发条件均在25℃~28℃和pH 6~8,一定的光照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比较不同碳、氮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发现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可溶性淀粉作碳源,其中可溶性淀粉、葡萄糖、蔗糖、果糖较好;能利用蛋白胨等有机氮和硝酸钠等无机氮作氮源,其中蛋白胨和牛肉膏较好;但最适于菌丝生长的碳、氮源不一定适合孢子的形成。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最适生长温度均在25℃左右,生长的温度范围分别为4℃~38℃和4~32℃。菌丝生长最适pH均为5~6,也能在pH 3~12的范围内生长。连续光照不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而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4)对最佳侵染时期的研究表明,小麦黑胚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从扬花期至乳熟期均可侵染,以扬花盛期和灌浆初期为侵染的最适时期。(5)对侵染部位的研究表明,适宜病原菌侵染的部位为小麦穗的颖壳、外稃、子房和小穗轴。(6)对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进行了人工接种,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小麦根腐离蠕孢和细链格孢对小麦的侵染过程,观察结果表明在滴接小麦根腐离蠕孢后,分生孢子以一端或两端萌发的方式萌发,产生附着胞和侵入钉侵染植物组织;而接种细链格孢分生孢子后能从其所有细胞萌发产生芽管,形成附着孢,而后进一步形成侵染组织对寄主植物组织进行侵染;并且细链格孢入侵过程的发生早于小麦根腐离蠕孢。(7)采用分生孢子萌发率和生长速率抑制法比较了3种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