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肿瘤化疗药物表阿霉素(EPI)、米托蒽醌(MIT)及5-氟尿嘧啶(5-FU)对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膜表面免疫原性相关蛋白--钙网蛋白(calreticulin,CRT)表达量的影响,寻找能够使细胞表面CRT有效表达的理想药物浓度,为建立化疗诱导的肿瘤细胞免疫治疗新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数据。方法:用CCK-8法检测EPI、MIT、5-FU对B16细胞的生长抑制效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EPI、MIT、5-FU作用于B16细胞24h后细胞膜表面的CRT表达。结果:1. CCK-8检测结果:EPI、MIT、5-FU三组药物对B16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加大。其24h的半数抑制浓度值(IC50)分别为:EPI组1.6ug/ml,MIT组1.0ug/ml,5-FU组50ug/ml。2.浓度为IC50的3种药物对B16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的影响:用0.01mol/L PBS、1.6ug/ml EPI、1.0ug/ml MIT、50ug/ml 5-FU干预B16细胞24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CRT的表达量,相应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PBS组,58.27±3.66;EPI组, 250.98±9.94 ; MIT组, 110.76±6.76 ; 5-FU组,155.96±6.95。3种化疗药物均能有效诱导钙网蛋白在细胞膜表达增加,各组分别与对照组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其中,以表阿霉素的作用最强,其次为5-氟尿嘧啶,米托蒽醌作用相对最弱。3.药物在不同浓度对B16细胞膜表面CRT表达的影响:①随着表阿霉素浓度的增加,CRT的平均荧光强度也逐渐增高,与PBS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各浓度组间两两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②随着米托蒽醌浓度的增加,CRT的平均荧光强度也逐渐增高;当达到8×IC50时,CRT表达不再增加,反而降低。各浓度组与PBS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各浓度组间两两比较,除4ug/ml与8ug/ml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377>0.05)外,其余浓度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1)。③随着5-氟尿嘧啶浓度的增加,CRT的平均荧光强度逐渐增高。各浓度组与PBS对照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各浓度组间两两比较,除200ug/ml与400ug/ml组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89>0.05)外,其余浓度组间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结论:1.以往研究认为只有表阿霉素、米托蒽醌等蒽环类药物能通过诱导CRT膜转位促进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本研究发现,5-氟尿嘧啶也能促使B16细胞膜表面钙网蛋白表达增多,说明应该还存在其它细胞毒性药物,也能够通过诱导钙网蛋白膜转位来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死亡。进一步扩大筛选这类诱导肿瘤细胞免疫原性死亡的化疗药物,对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2.尽管化疗药物的浓度和钙网蛋白在细胞膜表面的表达量有一定浓度依赖性,能够刺激钙网蛋白最佳表达的最低化疗药物浓度,更具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但有待进一步动物体内实验进行验证。本研究的结果提示:包括蒽环类、5-氟尿嘧啶在内的一些化疗药物能够有效诱导肿瘤细胞表面钙网蛋白的表达,尽管这一现象的详细机制尚不清楚,但钙网蛋白膜转位能够诱使抗原提呈细胞对凋亡或坏死的肿瘤细胞进行吞噬,进而诱发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这一过程已被实验证实。因而进一步筛选能够有效诱导钙网蛋白膜转位的化疗药物和合理的剂量,有可能为实现更有效的抗肿瘤免疫治疗提供新的依据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