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生后可进展为脑梗死,尤其是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预后甚忧。本文评价“ABCD~2”评分结合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2~30天内脑梗死发生风险预测的有效性,评估颈内动脉系统TIA后脑梗死风险,探讨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危险性分层,从而减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详细地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TIA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DWI和MRA)结果,对其进行“ABCD~2”评分,对于多次发作的患者以最长一次发作时间给予评分。在患者发病后2天、7天和30天内进行随访,观察脑梗死的发生率。采用直线回归分析“ABCD~2”评分与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ROC曲线评估“ABCD~2”评分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后脑梗死率预测的可靠性;应用χ~2检验分析“ABCD~2”不同评分值、DWI及MRA表现与颈内动脉系统TIA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之间的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ABCD~2”评分各预测因子与脑梗死的相关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TIA患者的基线特征:本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164例,其中男112例(68.3%),女52例(31.7%),年龄19~83岁,平均(55.8±12.20)岁。伴有高血压病83例,糖尿病30例,高脂血症3例,缺血性心脏病史10例,房颤病史1例。其中25例患者住院后2天内完成了DWI检查,有DWI异常14例(56.0%),11例(44.0%)DWI检查正常;128例完成了MRA检查,45例(35.2%)血管正常,83例(64.8%)血管狭窄。住院天数为2~39天,平均(13.17±10.02)天,所有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TIA后19例(11.6%)2天内,44例(26.8%)7天内,54例(32.9%)患者于30天内发生脑梗死。2“ABCD~2”评分与颈内动脉系统TIA后2天、7天和30天脑梗死发生率之间呈正相关,随着“ABCD~2”评分增高,脑梗死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P<0.05)。“ABCD~2”评分预测2天、7天和30天脑梗死发生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4(P<0.05)、0.751(P<0.001)和0.736(P<0.001),预测的准确度为中等,当“ABCD~2”评分取截断点=3.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最大。TIA患者低危(≤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分)三组之间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颈内动脉系统TIA有DWI异常者2~30天脑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后2~30天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与正常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危险因素:单侧无力、语言障碍、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及有糖尿病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与2天内脑梗死的发生有关(回归方程有效性检验χ~2=20.656,P<0.001)。单侧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及有糖尿病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与7天内脑梗死的发生有关(回归方程有效性检验χ~2=22.685,P<0.001)。单侧无力、症状持续时间≥10分钟及有糖尿病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与30天内脑梗死的发生有关(回归方程有效性检验χ~2=25.269,P<0.001)。结论:“ABCD~2”评分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后2~30天内脑梗死的发生有预测价值,是个简单易行的预测方法,可帮助临床医生合理筛选高危患者并及早进行干预以预防脑梗死的发生。“ABCD~2”评分结合影像学检查(DWI和MRA)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可靠性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