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核能是一种极好的能源,不仅能够避免大量燃料的消耗和运输,更可以减少环境的污染。其中,铀是很重要的一种元素。陆地上的铀的含量比较贫乏,而且分布不均匀,每个国家拥有的铀资源差异很大。但是海洋占地球总面积的70%以上,是陆地面积的两倍多,蕴藏的资源数不胜数。因此,从海水中提取铀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本文中通过将牛血清白蛋白固定在聚丙烯腈制成的小球上合成了一种新的吸附剂。在第二章中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固定化条件进行了优化,使固定在聚丙烯腈小球上的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在第三章中研究了影响吸附剂吸附铀的各项因素,并对吸附剂的重复利用次数以及保存时间进行了检测;在第四章中,对铀的细胞毒性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对吸附前后铀对细胞的毒性进行了比对,从侧面反映吸附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牛血清白蛋白的固定化溶液浓度为0.7mg/mL,固定时间达到18h以上,溶液的pH为7左右,采用的交联剂戊二醛浓度为10%时,蛋白质的固定量可以达到最大,约为12mg/g。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改性前以及改性后小球表面的基团,证明小球上的腈基(-CN)确实被改性成了其他基团。同时,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了小球的表面形态。在固定化牛血清白蛋白对铀的吸附实验中,结果显示吸附的饱和时间为150min,最优pH为6.0,最佳吸附温度为25℃。当溶液中铀离子的浓度为10mg/L时,制作的小球对铀的最大吸附量约为4mg/g。溶液中的阳离子会对铀的吸附产生较大的影响,它们可以与铀竞争小球表面的吸附单位,其中Al3+的影响最大,吸附率低至18.3%。吸附上的铀可以用Na2C03溶液进行解吸,解吸的效率达到98%以上。在小球的重复利用过程中,吸附效果逐渐下降,重复利用次数较少,需要重新接上蛋白质。小球在一周内还能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吸附率>60%),超出一周后吸附效果直线下降。HSF细胞和HAEC细胞的相对存活率都随着铀溶液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证明了铀的体外细胞毒性。与未处理的铀溶液相比,处理后的铀溶液中,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有了比较明显的提升。细胞周期实验结果表明铀可以使细胞的周期被阻断在G2/M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