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的社会问题逐渐聚焦到社会层面,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其中环境问题的持续恶化显得尤为明显。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而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最近几年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严重雾霾天气无时无刻提醒着人们:环境治理已经刻不容缓。高速的经济增长固然重要,但是也不应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问题,以牺牲人们的健康为代价。环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个发展问题,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方式能够有效改善环境质量是政府制定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了解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20世纪90年代初,Grossman和Krueger通过对42国家的环境效应的分析,首次发现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 EKC的提出为人们理解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过后来学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发现,EKC的形状会受到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选取的污染物指标和计量模型、产业结构、技术、人口、对外贸易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污染物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更复杂的关系。政府在加快经济增长和改善环境质量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政府制定政策时必须平衡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因此,本文主要研究政府政策对环境质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影响。本文基于1998-2014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综合考虑产业结构、技术、人口、对外贸易等因素的影响下,验证了三类工业污染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加入政府政策变量即排污费和环保补助后,基于对比分析,进一步讨论政府政策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并不一定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政府政策可改变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变动关系,对改善环境质量有积极影响,但是影响有限,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政策还存在一定问题,必须通过创新机制并执行更加严格有效的环境政策。为了进一步说明政府政策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通过“兰州模式”的讨论,分析在有资金保障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制度创新强化环境治理的案例。兰州市在治理环境过程中创新使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功,历史性退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环境污染治理树立了一个典型。以条块融合的扁平化网格治理为载体的治理模式在城市环境治理中的成功运用,有效解决了城市环境治理面临的管理部门职责交叉、监管不分、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经济学视角并结合“兰州案例”详细分析网格化管理模式的内在机理,从稀缺资源、产权、交易费用以及信息不对称等角度展开讨论,探索网格化管理的内在经济学原理。结果表明: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上,网格化管理模式使城市治理主体多元化,从而最大程度地防止了“政府失灵”现象的发生,并且严格的监管体系激励和约束了治理主体的行为,增加了政府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降低了城市运行的“摩擦成本”,从而使横向各部门间和纵向层级之间的利益博弈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充分了解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问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政府因地制宜,采取严格有效的政策,创新制度,中国严峻的环境问题可在政府持续和有效的政策作用下实现渐进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