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以矿难如麻来形容我们的社会现实,而矿难报道又是一个敏感话题,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社会的瞭望者和监视器,也是社会信息的提供者,对社会的“浅滩”和“暗礁”加以监视,引领社会的进步。这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然而,矿难的频发,使得我们的媒介与受众神经和眼神变得麻木和茫然。根治矿难的良方在哪里?模式化矿难报道的出路又将会是在哪里?我们似乎可以从外域的矿难报道中找寻到出路。矿难报道十几年的实践,使其成为我国特有的常态化新闻报道方式,矿难报道也体现着我们社会的进步、政治的民主和开放。它的变化轨迹最直观的反映出宣传体制和以人为本的变迁。所以本研究选择矿难报道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新闻专业主义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新闻事业,这种影响又将会对我们的新闻事业引向何方,以此来勾勒出新闻专业主义和党的宣传政策的反抗与规训之路。本研究在对矿难报道在新世纪的变化作以概括总结后,将矿难报道的发展置于新闻专业主义的语境下,勾勒出专业主义影响下的矿难报道的变化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文本分析,从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方向,对新时期媒体怎样在矿难报道中,提升品质,寻找出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一个结论,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新闻专业主义和宣传政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使得中国的新闻从业者有可能创造出完全不同于类西方的专业主义话语模式。这种模式将是一种更本土化,更符合中国实际,强调社会责任的专业主义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