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初区域文化整合问题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xue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章,主要是梳理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在此基础上分析可以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地方。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四章,主要探讨了秦朝和汉初区域文化整合的特点和过程,夏商周三代文化整合的方式都是以核心族群的文化作为主体来统一全国的文化,而秦代和汉初,承春秋战国时代区域文化的高度发展,既没有核心族群占据主导地位,也没有那一个区域文化上升为主体文化,统一文化的建设只能是各个区域文化相互冲突、相互妥协,最后相互融合的过程。   所以,汉初区域文化整合的过程主要表现为秦、楚和齐鲁三个区域文化的相互冲突、吸收和融合,与此同时是汉代区域观念的变化和国家认同的形成,至西汉中期,统一的汉文化共同体逐渐形成。   第三部分主要讨论影响汉初区域文化整合,或者说汉文化形成的各种社会因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政治力量、儒家大一统思想、文字和察举制度、交通和经济网络以及人口的迁徙和流动等六个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政治力量和大一统思想可以说是汉初区域文化整合的动力,而其他四个因素则可以看作是文化整合的条件或基础,其中作用最大的无疑是人口的迁徙和流动。
其他文献
综述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的特点及优点,重点介绍了SSR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即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基因标记与定位、遗传图谱构建、外源染色体鉴定与标记、种质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主体性及主体间性是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坚持教育的主体唯一性,又要认识教育主客体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性,还要正确理解主体间性作为实现主客体主体性的方式意义,从而构建一种将教育主体、主体性、主体间性三者内在统一的途径,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其应有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主体性 主体间性   DOI:10.3969/j.
根据现代煤矿井下原煤运送生产的需要,介绍了一种基于MCGS组态软件实现的煤矿原煤运输监控系统,系统实现了煤矿生产工况的实时监控,对出现各种故障完成提前报警,并采取对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