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后,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显著改变。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农村集市贸易,也随着国家政策的反复而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历程。本文以松江区档案馆馆藏文书档案为核心史料,试图勾勒出1958-1965年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的变化轨迹,并进一步探讨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的起伏与荣衰。本文第一章考察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的关系。在全国公社化的背景下,松江县于1958年9月“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农村人民公社的广泛建立,颠覆了原有生产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商品交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松江县农村集市上“无物可卖,无人能买”。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基本消失。本文第二章探讨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国家关于农村集市贸易政策的调整,以及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的恢复。1959-1961年,松江县农副产品供应紧张,人民经济困难。国家开始调整农村政策,组织恢复农村集市贸易,以刺激农业生产、活跃农村经济。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的恢复工作进展并不顺利。1959年下半年,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初步恢复。但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于1960年又陷入停滞。直到1961年,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才得到全面恢复。本文第三章分析了1962-1965年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在国家加强对农村集市贸易的管理后,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逐渐走向萎缩。1962年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的市场自发行为增多,在经济好转的情形下,国家加强对农村集市贸易的管理,但收效不大。1963年后,松江县加强对农村集市贸易的管理力度,通过行政与经济手段限制农村集市贸易中的自发行为。1965年后,作为国营、合作社商业补充的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走向萎缩。本文最后认为,国家政策的主导性与反复性,最终导致了松江县农村集市贸易的曲折发展。但农村集市贸易是与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农村集市贸易只能被限制却不能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