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化学显微镜探针的制备和原位监测细胞膜通透性及细胞外pH的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y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自问世以来,已被应用于多种多样的生物分析问题。在分析生物样品中,包括活细胞和固定化的生物大分子,例如酶,抗体和DNA片段方面,SECM都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与其他扫描探针技术相比,SECM不仅可以观察到生物的形貌,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高空间分辨率地收集到生物表面的化学信息。SECM作为一种成像技术,对提高SECM扫描成像分辨率一直是SECM研究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人们一方面努力制备更小的微纳米探针来提高成像分辨率,另一方面,从理论上探讨影响SECM的成像分辨率的因素,以便在实验中获得最佳的SECM扫描成像条件。因此,使用数学公式来描述SECM成像分辨率,更为准确地阐明SECM成像分辨率与实验参数的关系,有助于指导在实验中获得最佳成像分辨率,也有利于SECM在生物成像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另一方面,SECM在生物样品分析中,原位细胞监测具有强大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场景。细胞作为监测的对象,细胞膜和细胞外pH都与细胞的生理活性密切相关,可以反映细胞的生理状态。因此,研究不同功能的探针以发展SECM原位监测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和细胞外pH的变化是很有必要的,这对观察细胞的生理状态及时监控细胞病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首先通过刻蚀玻璃封装法制备了多种不同功能的SECM探针。通过使用自制的一系列不同尺寸金盘微电极探针对我们提出的SECM反馈模式下的扫描成像分辨率理论进行了讨论和验证。使用自制的铜-金双电极探针实现了原位监测铜离子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过程。使用自制的金-聚苯胺修饰铂双电极探针,基于SECM电位法实现了原位监测电刺激对不同细胞的细胞外pH的影响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刻蚀玻璃封装法制备了不同尺寸的金盘微电极探针以及不同功能的双电极探针。为探讨探针的尺寸对SECM成像分辨率的影响,制备了一系列不同尺寸,性能稳定的金盘微电极探针。为原位监测铜离子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制备了铜-金双电极探针。在这种双电极探针中铜电极用于电解产生铜离子,金电极用于测量逼近曲线。为原位监测细胞外pH,制备了金-聚苯胺修饰铂双电极探针。在这种双电极探针中金电极用于测量逼近曲线确定探针与细胞间的距离,聚苯胺修饰铂电极作为pH选择性电极,用于电位法监测细胞外的pH。我们对制备的各种探针进行了表征和性能测试。利用稳态极限电流公式求得金盘微电极探针的有效半径。通过循环伏安法和SEM表征双电极探针的尺寸。用开路电位法对金-聚苯胺修饰铂双电极探针的聚苯胺修饰铂电极的pH响应特性进行测试。这些探针的制备为后续SECM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2)在反馈电流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定义和推导了SECM针尖电极扫描电流与成像分辨率的数学关系公式,公式描述了影响SECM成像分辨率的各种因素,例如针尖电极的尺寸和探针-基底距离对成像分辨率的影响。通过使用自制的不同尺寸的针尖电极和不同的探针-基底距离扫描一定尺寸的金斑点阵列样品的实验对成像分辨率公式进行了验证,所得实验结果与公式模拟得到的结果有良好的吻合。另外,由SECM成像分辨率的数学关系公式说明了当针尖电极和样品之间距离确定,针尖电极的选择不是越小越好,而是要选择大小与探针-基底距离相等的针尖电极,以获得最佳的成像分辨率。因此,实验结果证明了我们提出的成像分辨率公式可以为提高SECM反馈模式下的成像分辨率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基于自制的SECM铜-金双电极探针,开发了研究Cu2+离子对活细胞膜通透性影响过程的原位监测技术。Cu2+离子是生物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但是过量的Cu2+离子可能对人体健康有害。实验通过在细胞上方电解双电极探针上的铜电极生成Cu2+离子以原位刺激细胞,用铁氰化钾作为氧化还原介质测量探针逼近细胞时的逼近曲线(PAC)的变化,从而原位研究Cu2+离子对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过程。通过将实验获得的PAC与理论模拟PAC重叠获得细胞膜变化过程的膜通透性系数(Pm)值。这项工作对SECM用于监控细胞病变过程以及药物对细胞的治疗过程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法,同时对人们探索Cu2+离子急性中毒背后的复杂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对Cu2+离子急性中毒治疗的最佳时间的确定提供了一些参考。(4)基于金-聚苯胺修饰铂双电极探针,开发了利用SECM电位法研究外界刺激对细胞的细胞外pH(pHe)影响的原位监测技术。金-聚苯胺修饰铂双电极探针中金电极用于测量逼近曲线,通过负反馈理论计算获得探针与细胞表面之间的距离。并且利用SECM剪切力方法验证了通过逼近曲线获得探针与细胞表面之间的距离的可靠性。双电极探针中聚苯胺修饰铂电极作为pH选择性电极,通过SECM电位法用于原位测定细胞的pHe变化。我们研究了在电刺激下,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pHe变化。研究发现正常细胞和癌细胞对环境刺激的反应不同,其pHe的变化也有显著差异。通过对相同条件下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的测定,验证了pHe变化是与细胞膜通透性变化相关的假设,而且通过钙黄绿素-AM和碘化丙啶的荧光染色,也证实了这种假设。实验结果证明基于双电极探针的SECM电位法原位监测细胞的pHe变化的方法对监测细胞的刺激反应和探索细胞生理活动状态是一种非常有用手段。
其他文献
我国中西部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在局部地区,断层、褶皱、岩溶、地下暗河等不良地质现象星罗棋布。在隧道开挖的过程中,掌子面与围岩常呈现出“地层复杂多变、强度低、自稳能力差、富水性强”等软弱与极软弱特征,加之隧道断面大,开挖初期极易出现大变形、塌方、冒顶、突泥与涌水等灾害。针对该类工程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高风险大断面隧道,研究基于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新型铁路隧道施工方法与施工管理理念及方法,对提
TRPV1通道是一种非选择性的阳离子通道,在感觉神经元以及非感觉神经元细胞中广泛表达。作为多觉伤害性感受器,TRPV1通道可以响应多种物理以及化学刺激从而参与机体稳态的维持。而痛觉的感知是TRPV1的研究热点,机体在组织损伤,炎症以及癌症等疾病发生时常伴有炎性痛敏,机械痛敏以及热痛敏等,这些常与TRPV1通道的功能异常相关。因此,对于TRPV1的功能探究具有重要的生理病理意义。而对于TRPV1功能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ol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具有全天候、实时和高精度的优势,是20世纪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蕴含了大量的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创新。自上世纪70年代出现至今,GNSS导航定位的理论与技术层面都经历了快速发展。一方面,全球导航系统从单独的GPS系统逐渐发展成GLONASS、Galileo以及北斗等多系统,信号也从最初的双频信号朝着三频
基于分类的软件缺陷预测方法使用历史软件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并使用该模型预测新的软件模块是否存在缺陷。根据预测结果,软件测试人员会对所有被预测为有缺陷的软件模块都分配相等的测试资源,导致了有限的测试资源的浪费。面向排序的缺陷预测方法利用学习排序算法建立预测模型,然后根据预测的缺陷个数对软件模块进行排序,通过指导软件测试人员优先测试包含更多缺陷的软件模块,因此相比于基于分类的软件缺陷预测方法可以更有效地
随着各种微型化、集成化和高频化电子设备的爆炸式增长,电磁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因吸波材料能从根本上减弱电磁波的危害,从而使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锰氧化物具有良好的介电损耗能力、适中的阻抗匹配、优异的耐候性及相对较轻的质量,是当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吸波材料,其晶型丰富、形貌多变、制备方法简单、产量大、成本低廉、自然界资源充足以及环境友好等特性,在吸波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但其损耗机制单一,电导率低,且匹配
近些年,随着开源软件和开源社区的蓬勃发展,互联网诞生了诸多类型的在线问答平台供软件开发者使用。软件开发者利用这些在线平台来共享开源项目、搜索代码方案、解答开发疑惑、分享开发经验和学习开发技术等,以进一步完善项目的开发质量和提升自身的开发水平。如今,这些平台包含了数百万个开源项目和数亿行源代码可贡献大量的代码解决方案,这对软件开发活动中的概念理解、代码复用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这类为开发者提供
随着传统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资源的日益枯竭,微电网的发展不仅可以推动传统能源结构的转型,还在智能电网的发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与集中式、大容量的热力发电厂不同的是,交流微电网系统由于其分布式能源的能量密度较低、单机容量较小,故而须要大规模装机才能保证有效的输出功率,特别是在与大电网分离的孤岛模式下。然而随着分布式发电单元数量增多,整个微电网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会呈现高阶多维的“维数灾”情况。故传统的对
目的:探讨加味桃核承气汤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NLRP3炎症小体激活的影响。方法:选取3-4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给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35mg·kg-1)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再按照空腹血糖随机分为模型组,加味桃核承气汤低剂量组(11.7g·kg-1),加味桃核承气汤高剂量组(23.4g·kg-1)
由于墙体的独特表现力和其显著的位置,以墙体形式来区分建筑类型是一种重要的划分方式。本论文以抚河流域优秀的清水砖墙建筑为代表,通过深入研究和剖析清水砖墙建筑的形态和青砖的品质特征,进一步明确以抚河流域清水砖墙建筑为代表的赣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中应该占有的独特地位。主要研究方法、内容及结论为:第一部分,论文的第二章,采用历史和文献研究法对抚河流域的地理、文化、技术背景进行梳理。重点研究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地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制备呋喃唑酮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大鼠模型,综合运用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及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抗纤益心方治疗DCM的作用机制的研究,鉴定筛选DCM心肌组织差异蛋白及差异代谢物的表达概况,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结合网络药理学对抗纤益心方治疗DCM的潜在作用靶点分析,综合探讨抗纤益心方治疗DCM的作用机制,为抗纤益心方在临床的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