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纯真的人:爱人情史》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作品,刘易斯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的作品是美国现实主义的生动写照。他擅长运用大量的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批判资产阶级的市侩生活并以讽刺诙谐的方式来再现美国的社会风貌。《纯真的人:爱人情史》写于1917年,描述了一对相爱的老夫妇在旅行的过程中发现商机,于是自己在度假村开了一家茶馆的故事。通过描述旅途及创业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作者塑造了美国中西部的小镇生活,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美国中西部地方风情,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由于中西语言特点、文化背景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如何在精准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又力图最大程度再现原作家的文体风格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难题之一。本报告基于《纯真的人:爱人情史》前六章翻译实践撰写完成。小说翻译属于文学翻译的范畴,文学翻译追求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再现原文,力图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获得相同的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这与奈达提倡的“读者反应论”相契合。“功能对等”追求语言文化间的翻译对等,它是一种动态的对等关系,提倡使用最地道的译入语重现源语的信息,重视语言的交际意义。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文学翻译,打破了语言在形式上的束缚,有利于突出翻译的交际功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传播。因此,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文学翻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在翻译的过程中,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于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词汇方面,对于小说中的名词,形容词、代词及文化负载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努力找到最佳对应词,实现词汇对等;在句法层面,译者充分考虑读者反应,保证译文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在文体层面,笔者主张在译文中再现作家诙谐讽刺的风格,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相似的阅读效果,最终实现文体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