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两种机械通气方式辅助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分析各自的优缺点,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某市妇幼保健院2011年02月~2015年02月接受过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24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高频振荡通气组120例,常频机械通气组128例,监测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h、6h、24h时的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02)、吸入氧浓度(Fi02)、氧合指数(OI);统计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检验水准α=0.05。结果1.治疗前患儿的PaCO2、PaO2、FiO2、OI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的PaCO2、FiO2、OI均显著下降,Pa02迅速上升;各指标均以开始治疗6小时内恢复最快,此后趋缓,至48小时趋于稳定。其中常频组患儿的PaCO2、FiO2、OI在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48h时分别由治疗前的69.48±6.16mmHg、(70.50±7.23)%、23.32±3.76下降到48h时的37.01±2.16 mmHg、(39.77±3.82)%、3.22±0.75; PaO2由治疗前的39.83±3.85mmHg上升到48h时的70.03±4.85mmHg。高频组患儿的PaCO2、FiO2、OI在接受呼吸机辅助治疗48h时分别由治疗前的69.53±6.59mmHg、(71.03±6.81)%、23.33±4.13下降到48h时的36.70±2.29mmHg、(37.68±3.61)%、3.19±0.73; PaO2由治疗前的39.42±3.58mmHg上升到48h时的71.40±4.35mmHgo3.组内比较可见,常频组PaCO2、FiO2、OI值在治疗1h、6h、24h、48h时均低于治疗前(P<0.05); PaO2在1h、6h、24h、48h各时间点均高于治疗前(P<0.05)。高频组组内比较的检验结果与常频组一致。4.组间比较,高频组PaCO2在治疗后1h、6h、24h下降程度比常频组更大,Pa02在治疗后1h、6h回升更显著,Fi02在治疗后1h、6h、24h、48h均低于常频组,OI在治疗后1h、6h低于常频组,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相应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高频组、常频组的气漏发生率分别为1.7%、11.7%(χ2=8.29, P=0.004),慢性肺疾病发生率分别为6.7%、16.4%.(χ2=5.472,P=0.019);颅内出血发生率24.2%、25.0%(χ2=0.023, P=0.879)、呼吸机肺炎发生率13.3%、15.6%(χ2=0.262,P=0.609)、肺出血分别为12.5%、14.1%(χ2=0.131,P=0.717)。6.高频组与常频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3.3%、84.4%(χ2=4.963,P=0.026);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5.30±1.75d、6.41±2.50d (Z=-2.420, P=0.016)、住院时间分别19.57±9.30d、24.42±10.72d(Z=-2.737,P=0.006)。结论1.常频机械通气及高频振荡通气均能显著改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的肺氧合能力及通气功能,两种机械通气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2.两种机械通气方式在临床治疗中均可引起呼吸机相关并发症,但高频振荡通气所致的发生率少于常频机械通气,治愈率高于常频机械通气。提示:高频振荡通气对NRDS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有较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