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痛经是伴随月经来潮而发作的痉挛性疼痛,是遍及各年龄层、各种族的最普遍的妇科疾病。西医临床指南中,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一线疗法是连续服用三个月以上非甾体抗炎药。抗炎药物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尤其是需要长期服用时。另外许多原发性痛经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口服避孕药后疗效不显,更有甚者会表现出许多禁忌症。点穴、针灸等替代疗法是缓解疼痛的主要非药物干预疗法。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推广针灸治疗包括妇产科疾病在内的各科疾病,鉴于针灸技术的蓬勃发展,有必要对针灸的疗效及作用机制进行完善的研究并作出客观、严谨的评估。中医领域的研究已证实针灸可以降低疼痛强度平均值、缩短痛经持续时间,并且针灸带来的附加镇痛效果有助提高生活质量。针灸文献分析表明,国外对针灸临床的认知仍在初级水平,大多数研究者仍处于临床疗效验证阶段。中医传统疗法中的辨证论治在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不足。此外,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针灸临床试验研究表明针灸组和假针灸组相比在临床疗效上无差异。这样的结论是由于东西方医学理论及思维模式的巨大差异以及西方人在中医及针灸方面的认识尚浅导致的,西方研究者尚未领悟针灸的本质。针灸治疗包括原发性痛经在内的各种疾病,其选穴方法主要分为两种分别是因证选穴与因病选穴。因证选穴中,穴位选择和组合由个体症状、体征及中医理论中的辩证分型而定。而精确的中医辩证分型需要技术熟练的中医专家结合舌诊和脉诊来判断,因此难以把控。相反,因病选穴中包括一组适用于所有患者的确有疗效的穴位,无需精确的辩证分型。近年来,国外已发表数篇关于针灸治疗痛经等妇产科疾病的临床研究报道,然而这些研究结果均来自于针灸因病选穴治疗痛经。另一方面中医理论以精确的辩证分型为临床实践基础。研究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根据脏腑理论、相关经络等对痛经进行辨证分型。治疗时,根据专业针灸医师的经验,选择穴位及最佳治疗技术包括针型和尺寸、得气感、操作手法以及针刺深度等。同时我们也会考虑中医临床常见的各种辅助疗法包括拔罐、放血、电针、热疗如TDP灯及推拿等。本实验主要目的是观察针灸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并讨论其作用机制,以及探讨西方针灸与中国针灸的差异。材料和方法:针刺加电针治疗痛经患者10例,通过病史采集及中医四诊,将患者归为气滞血瘀、宫寒湿滞、脾虚不摄、肝肾不足及冲任失调等5种中医证型,之后进行因证选穴针灸治疗。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40mm*0.3mm),每周治疗两次,每次30分钟。于每次月经前7天开始针灸,连续针灸3个月。以太冲、合谷、关元、气海调气机,以天枢、归来、曲池、三阴交、地机活血,以血海、中脘、足三里补血,以公孙配内关、关元配气海调冲任,一些患者外加补脾肾的穴位。另外使用电针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有利于加速气血循环、调经止痛;对于宫寒湿滞型痛经有利于温经通络、化瘀散结、散寒祛湿;对于肝肾不足型痛经有利于补肝肾、调冲任。电针频率为1Hz,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强度50%-60%为度,持续时间为25分钟。最后根据患病部位及累及经脉进行放血治疗。使用数字评分量表选择0(无痛)至10(极痛或其他标签)表示疼痛强度,以评估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变化。讨论:1、中西方针灸模式的差异由于中西方在医学知识和文化两大领域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在针灸方面的差距。当西医开始诊疗时,关注点往往是症状和疾病,但中医关注的是诸如肝血虚、血虚、脾虚气滞、血瘀等与其文化背景相关的点,所以他们的治疗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西方针灸治疗某一单纯疾病其穴组是限定的,而中医同一疾病不同证型各有不同的穴组。我们一直所研究的是西方的针灸模式而并非中医针灸,因此我们一直是对单一针灸穴组治疗某一疾病进行评估。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以单一穴位治疗痛经显效,但均未按中医辨证论治对痛经分型如气滞、血瘀、脾虚等进行深入探讨。2、中医诊疗模式及痛经治疗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器官如肝、脾、胃及肾等均与月经相关,冲任二脉主月经生理。每个月经周期可分为四个阶段。器官、经络不通则痛,它们各自的机理如下:(1)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或寒凝所致胞脉受阻,尤其以冲任二脉为甚;(2)经脉失养:气血亏虚、肝肾不足及冲任失养均可导致不荣则痛。研究中发现,痛经属虚实夹杂者居多,治疗时要虚实兼顾。根据辩证实证则选择某些穴位以化癖或散寒,虚症则选择某些穴位以补虚或补阳。我们应用中医诊断方法对10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以此评估诊疗流程。其中气滞血瘀型、冲任不足型较为常见,而其他分型较为少见。在2-4次治疗后开始首次反馈评估,全部患者均对第1疗程治疗满意。根据中医理论,针灸的作用机制是不通则痛,因此气滞是痛经主要病因,我们所选的穴组均以调气机及促进胞宫血运为主。本实验主要目标是区分因证选穴与因病选穴,其差异在于因证选穴基于不同患者其痛经的病因及病理均不同。而除了瘀滞是导致痛经的主要病因外,其他病理改变也会导致瘀滞的发生。根据诊断随证加减穴位有助于我们提高临床治愈率并降低复发率。大多数痛经患者属虚实夹杂证。许多女性患者属脾肾两虚兼肝郁气滞血瘀型,这种证型较血虚、阴虚或阳虚更为复杂。因此,我们要根据分型如阳虚、气滞血瘀或气血两亏等选择诊疗方案并辩证论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灸治疗痛经,任脉上的穴位使用频率最高。任脉是阴脉,也是奇经八脉之一,为十二正经气血所蓄,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中医理论中也提出冲脉同样与月经相关。冲脉也叫血海,与月经周期相关联。另外,冲脉可为脏腑经络灌注气血,调节经络和血脉并与其内部密切相连。妇科病理中,冲任受损是所有妇科疾病的最终病因。虚证中,冲任不足多与肾虚相关。冲气来源于肾所生之天癸,它是元气的一部分,通过肾经运输到子宫,因此在治疗冲气不足所致的痛经时,补肾是滋养冲气最佳方法。因此我们以冲任二脉的穴位来调气、促血运,以肝经、脾经的穴位补血、化瘀。3、中医理论指导下针灸治疗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中部分穴位是相同的,但不同患者之间仍有差异,以此提高疗效并保证治愈率。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视患者情况尽量少耗气,而集气于病位,达到取穴精、疗效佳的效果。这一点正是中西方针灸的差异所在。本研究在传统针灸理论指导下开展,挖掘针灸临床实效并助力其在海外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