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瑞芬太尼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观察分析瑞芬太尼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行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20克),随机分为4组:A组(空白对照组):只是麻醉开腹游离翻起肝脏暴露肝门而不进行血流阻断;B组(缺血/再灌注组):进行血流阻断;C组(低浓度瑞芬太尼组):缺血前20分钟瑞芬太尼从大鼠尾静脉持续恒速(0.2μg/kg/min)泵入;D组(高浓度瑞芬太尼组):缺血前20分钟瑞芬太尼从大鼠尾静脉持续恒速(1μg/kg/min)泵入。B、C、D三组均采用肝脏实质70%缺血法,即用无创动脉夹夹住通往肝左、中叶的血管、胆管。30分钟后去除动脉夹来恢复肝脏左中叶血供,再灌注60分钟后取肝脏。肝脏取出后选取肝左叶立即切一小块用锋利刀片切成大约1×1×1mm大小固定放入冰箱以备送电镜室观察照相,再切取两小块放入冰箱冷冻以制作组织溶浆检测肝组织中Ca2+-Mg2+-ATP酶、Na+-K+-ATP酶活性和SOD、MDA含量,剩余肝脏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照相。四组大鼠分别在缺血前20分钟、缺血30分钟和再灌注60分钟自颈动脉每次采血1.5ml,测定ALT、AST。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P<0.05与P<0.01认为对比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肝功能结果:A组缺血前、缺血后及再灌注后血清ALT和AST浓度没有明显差异;B组血清ALT与AST浓度在缺血30分钟时明显升高,而在再灌注60分钟时进一步升高;C、D两组的缺血30分钟时和再灌注60分钟时血清ALT与AST浓度比A组有所升高,差别有显著性(P<0.01);D组缺血30分钟时血清ALT和AST水平低于B组同期水平,差别有显著性(P<0.05),而与C组同期比较无显著性差异;C、D两组再灌注60分钟时血清ALT和AST水平低于B组同期水平,差别有显著性(P<0.01),同时此时期D组血清ALT和AST水平低于C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2肝组织中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A组肝脏组织中Ca2+-Mg2+-ATP酶和Na+-K+-ATP酶活性高于其他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而C、D两组两种酶活性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同时D组两种酶活性又高于C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3肝组织中SOD含量:A组肝脏组织SOD含量高于其他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而C、D两组SOD含量高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和P<0.01);其中D组SOD含量高于C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4肝组织中MDA含量:A组肝脏组织MDA含量低于其他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而C、D两组MDA含量低于B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其中D组MDA含量低于C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5光镜结果:空白对照组肝脏结构完整,肝细胞排列整齐,无明显变性,未见坏死;与空白对照组的肝脏组织形态相比,缺血/再灌注组肝细胞水肿明显且伴较多空泡变性,肝血窦变窄,部分肝细胞有小片状坏死,肝板结构紊乱;瑞芬太尼治疗组(C、D组)上述病理变化较缺血再灌注组的轻,肝细胞浊肿、少数有点状坏死,肝板结构基本正常。6电镜结果:空白对照组以正常细胞为主,核形态规整,核膜完整,以圆核居多,线粒体膜和嵴正常;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的核染色质聚集并边集,部分核膜破裂,核形态不规整,线粒体明显肿胀、嵴断裂消失;瑞芬太尼治疗组(C、D组)比缺血再灌注组病理变化轻,细胞形态趋于正常,个别染色质有边集,线粒体肿胀明显减轻,较少嵴断裂。结论:1手术过程中低量恒速持续泵入瑞芬太尼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一定保护作用;2瑞芬太尼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减轻肝细胞钙超载和减轻氧自由基损伤有关;3瑞芬太尼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增加而增强。